【生理学】正常人的腋窝温、口腔温和直肠温由低至高的顺序排列为
A.口腔温、直肠温、腋窝温
B.口腔温、腋窝温、直肠温
C.腋窝温、口腔温、直肠温
D.腋窝温、直肠温、口腔温
E.直肠温、口腔温、腋窝温
学员提问:老师,请问为什么选C?
答案与解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在人体全身各个器官之中,肝脏的温度是最高的,大概接近38℃,临床上一般测体温,它主要是测几个部位,一个就是腋窝,再一个就是口腔和直肠,一般说来,直肠的温度大概是在36.9℃到37.9℃,温度是最高的,口腔的温度略低,腋窝的温度是最低的,但是腋窝由于测量起来比较方便,所以用的是最多的,正常人的腋窝的温度一般是36℃到37.2℃。
所以本题应该选择由低到高为:腋窝-口腔-直肠。
【生物化学】胆固醇合成的主要场所是:
A.肾
B.肝
C.小肠
D.脑
E.胆
学员提问:老师,请问为什么?
答案与解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成年人除脑组织及成熟红细胞外,几乎全身各种组织都能合成胆固醇,其中肝脏和小肠是合成的主要场所,体内胆固醇70~80%由肝脏合成,10%由小肠合成。
【药理学】一般说来,下列哪项不是糖皮质激素的禁忌证:
A.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B.糖尿病
C.水痘
D.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病
E.孕妇
学员提问:老师,请解释?
答案与解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糖皮质激素的禁忌症: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胃肠吻合术后、角膜溃疡、创伤修复期、骨折、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孕妇、抗菌药不能控制的感染等禁用;有精神病或癫痫病史者禁用。
所以,此答案为A。
【流行病学】某项队列研究得出的相对危险度为2.6,95%的可信区间为1.7~3.4,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A.率差为1.7
B.暴露与疾病的关联为正关联
C.暴露组的发病危险比对照组高
D.暴露组的发病危险是对照组的2.6倍
E.该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
学员提问:老师谢谢您,请问此题如何分析?
答案与解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相对危险度是反映暴露与发病关联强度的指标,英文缩写是RR。
设Ie为暴露组的率,I0为非暴露组的率,RR=Ie/I0,它表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因为本题中只是知道RR值,而不知道具体Ie与I0的值,所以率差AR=Ie-I0,无法计算,所以答案A是不正确的。所以本题的答案是A。
【卫生统计学】在研究两个变量的相关问题中,除了哪些资料外,首先应该考虑等级相关分析
A.两个变量都为偏态分布
B.一个属等级资料,一个属计量资料
C.两个都属等级资料
D.变量值都为率或构成比
E.两个变量都为正态分布
学员提问:老师,请问为什么?
答案与解析:本题的答案是E。
当资料中变量X、Y都来自正态总体的随机变量时,宜采用积差相关分析(即直线相关分析)。若遇下列情况:原始变量值用等级表示;总体分布型未知;不服从双变量正态分布时;均可采用等级相关分析。
本题E选项“两个变量都为正态分布”宜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所以本题的答案是E。
【医学免疫学】属于细胞因子的物质是
A.植物血凝素
B.干扰素
C.调理素
D.乙型溶素
E.胸腺素
学员提问:老师,请问为什么?谢谢
答案与解析:本题的答案是B。
为了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防止肿瘤发生,机体的许多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许多种微量的多肽类因子。它们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调节细胞的生理过程,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在异常情况下也有可能引起发烧、炎症、休克等病理过程。这样一大类因子已发现的有上百种,统称为细胞因子,包括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单核细胞产生的单核因子、各种生长因子等。许多细胞因子是根据它们的功能命名的,如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集落刺激因子(CSF)、肿瘤坏死因子(TNF)、红细胞生成素(EPO)等。
所以本题的答案是B。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下列晚发型矽肺发生的条件中哪项是错误的
A.接尘浓度高
B.粉尘中的游离SiO2含量高
C.接尘年限短
D.脱尘时x线胸片未见明显异常
E.接尘者身体比较虚弱
学员提问:老师,为什么不是A?谢谢
答案与解析:本题的答案是E。
速发型矽肺是由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1~2年发生的硅沉着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晚发型矽肺:有部分病例,接触粉尘浓度较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接尘作业,此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从事非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硅沉着病,这样的硅沉着病称为晚发型矽肺。
E选项“接尘者身体比较虚弱”,接触较高浓度粉尘,可能很快就会发生硅沉着病,比较容易出现速发型矽肺,所以不是晚发型矽肺的条件。
【生理学】肾髓质高渗状态的维持主要依靠
A.小叶间动脉
B.弓形动脉
C.弓形静脉
D.网状小血管
E.直小血管
学员提问:为什么呢,谢谢!
答案与解析:本题的答案应为E。
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直小血管的功能可用逆流交换现象来解释。
通过肾小管上述的逆流作用,不断有溶质(NaCI和尿素)进入髓质组织间液形成渗透梯度,也不断有水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至组织间液。因此,必须把组织间液中多余的溶质和水被除去才能保持髓质渗透梯度。通过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就能保持髓质渗透梯度。
直小血管的降支和升支是并行的细血管,这种结构就是逆流系统。在直小血管降支进入髓质的入口处,其血浆渗透浓度约为300mOsm/kg•H2O。由于直小血管对溶质和水的通透性高,当它在向髓质深部下行过程中,周围组织间液中的溶质就会顺浓度梯度不断扩散到直小血管降支中,而其中的水则渗出到组织间液,使血管中的血浆渗透浓度与组织间液达到平衡。因此,愈向内髓部深入,降支血管中的溶质浓度愈高。在折返处,其渗透浓度可高达 120mOsm/kg•H2O。如果直小血管降支此时离开髓质,就会把从进入直小血管降支中的大量溶质流回循环系统,而从直小血管内出来的水保留在组织间液。这样,髓质渗透梯度就不能维持。由于直小血管是逆流系统。因此,当直小血管升支从髓质深部返回外髓部时,血管内的溶质浓度比同一水平组织间液的高,溶质又逐渐扩散回组织间液,并且可以再进入降支,这是一个逆流交换过程。因此当直小血管升支离开外髓部时,只把多余的溶质带回循环中。此外,通过渗透作用,组织间液中的水不断进入直小血管升支,又把组织间液中多余的水随血流返回循环。这样就维持了肾髓质的渗透梯度。
所以本题的答案是E。
【生物化学】下列酶中只催化电子转移的酶是
A.以NAD+为辅酶的酶
B.细胞色素氧化酶
C.不需氧脱氢酶
D.需氧脱氢酶
E.加单氧酶
学员提问:请解释?
答案与解析:您好!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氧化呼吸链是指在线粒体内膜中由一系列具有电子传递功能的酶复合体按一定顺序排列成链锁性的氧化还原体系,又称电子呼吸链,在氧化呼吸链中只催化电子转移的酶是细胞色素氧化酶。因为在电子传递过程中需要氧的参与,所以C选项中不需氧脱氢酶是不参与到电子呼吸链中电子传递过程的。
【药理学】最易引起电解质紊乱的药物是:
A.氢氯噻嗪
B.螺内酯
C.呋塞米
D.氨苯蝶啶
E.乙酰唑胺
学员提问:老师,请解释为什么不是A?
答案与解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氢氯噻嗪可引起电解质紊乱,但合用留钾利尿药可防治。
呋塞米为强效利尿药,常会因过度利尿而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比氢氯噻嗪等中效利尿药更易发生。
所以,此题不能选A,而应选C。
【流行病学】男,54岁,2个月前因胃癌手术,术中输血600 ml,术后40天起感乏力。食欲减退,查血肝功能A1T200U,AST186U,SB170 mo1/L,抗HBs(+)。
(问题) 首先应考虑的诊断为
A.甲肝
B.乙肝
C.丙肝
D.丁肝
E.戊肝
学员提问:老师谢谢您,请解释?
答案与解析:本题的答案是C。
根据题干给出的资料,该患者术中有输血,术后40天起感乏力。食欲减退,有肝功能异常的指标,得知可能是由于血液感染病毒性肝炎,通过血液传播的病毒性肝炎是乙肝和丙肝。但血清学检查抗HBs(+),说明机体有对乙肝的保护性抗体,所以应首先考虑是丙型病毒性肝炎。
【卫生统计学】对于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在选择方差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时,以下哪个条件不需考虑
A.各组均数是否相等
B.各组方差是否相等
C.各组是否服从正态分布
D.个体间是否独立
E.以上均需要考虑
学员提问:老师,请分析?
答案与解析:本题的答案是A。
方法分析的基本思想:将所有测量值间的总变异按照其变异的来源分解为多个部份,然后进行比较,评价由某种因素所引起的变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于单因素的方差分析,总变异分解为组内变异和组间变异。要考虑和计算的统计量是各组的方差、离均差平方和以及各组的自由度,而不需要考虑和计算各组的均数是否相等。
所以本题的答案是A。
【医学微生物】对布氏杆菌叙述错误的是
A.是波浪热的病原体
B.分6个生物种,我国流行羊、牛、猪三种
C.为G+小杆菌
D.重要抗原是M抗原和A抗原
E.主要通过接触经呼吸道皮肤等途径传播
学员提问:老师,请问为什么?谢谢
答案与解析:本题的答案是C。
布氏杆菌是一类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病原菌,是革兰阴性短小杆菌。
所以本题的C选项“为G+小杆菌”是错误的,所以本题的答案是C。
【医学教育网校(www.mod66.com)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