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公卫执业医师《生理学》考试大纲
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一、绪论 |
1.机体的内环境 |
(1)体液 |
(2)内环境及其稳态 |
||
2.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
(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
|
(2)反馈:负反馈和正反馈 |
||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
(1)单纯扩散 |
(2)易化扩散 |
||
(3)主动转运 |
||
(4)膜泡运输 |
||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兴奋性 |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
|
(2)兴奋的触发与兴奋性:兴奋的触发;兴奋性 及其周期变化;局部电位 |
||
(3)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机制和特点 |
||
3.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
(1)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及其影响因素 |
|
(2)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及其收缩机制 |
||
三、血液 |
1.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
(1)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 |
(2)血液的理化特性 |
||
2.血细胞及其功能 |
(1)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生理特性和功能;造血原料及其辅助因子;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
|
(2)白细胞生理: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功能 |
||
(3)血小板生理: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 |
||
3.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抗凝和纤溶 |
(1)生理性止血 |
|
(2)凝血因子和血液凝固 |
||
(3)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 |
||
4.血型 |
(1)血型与红细胞凝集反应 |
|
(2)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
||
(3)输血原则 |
||
四、血液循环 |
1.心脏的泵血功能 |
(1)心动周期:心动周期和心率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 |
(2)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指标:输出量与射血分数;心输出量与心指数;心脏做功量 |
||
(3)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和心率 |
||
(4)心力储备 |
||
2.心肌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
(1)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 |
|
|
(2)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
|
|
(3)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 |
|
3.血管生理 |
(1)各类血管的功能特征 |
|
|
(1)动脉血压: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
|
|
(2)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
|
|
(3)微循环的组成及作用 |
|
|
(4)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
|
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
(1)神经调节:心血管神经支配;压力感受性反射 |
|
(2)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
||
5.器官循环 |
冠脉循环:血流特点及血流量的调节 |
|
五、呼吸 |
1.肺通气 |
(1)肺通气原理: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 |
(2)基本肺容积和肺容量 |
||
(3)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 |
||
2.呼吸气体交换 |
(1)肺换气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
|
(2)组织换气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
||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
(1)氧在血液中的运输:血红蛋白与氧的运输;血氧指标;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
|
(2)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及其影响因素 |
||
4.呼吸运动的调节 |
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PCO2、[H+]和低氧的作用 |
|
六、消化和吸收 |
1.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
(1)一般功能特性 |
(2)电生理特性 |
||
2.胃肠功能的调节 |
(1)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
|
(2)胃肠激素及其作用 |
||
3.胃内消化 |
(1)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
|
(2)胃液分泌的调节 |
||
(3)胃的运动、胃排空及其控制 |
||
4.小肠内消化 |
(1)胰液及其分泌的调节 |
|
(2)胆汁及其分泌的调节 |
||
(3)小肠的运动及其调节 |
||
5.大肠的功能 |
(1)排便反射 |
|
(2)大肠内细菌的作用 |
||
6.吸收 |
(1)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
|
(2)食物中各主要成分的吸收 |
||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
1.能量代谢 |
(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
(2)基础代谢率 |
||
2.体温 |
(1)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 |
|
(2)体热平衡:产热和散热 |
||
(3)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调节机制,调定点学说 |
||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
1.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
(1)肾小球的滤过率和滤过分数 |
(2)肾小球滤过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
||
2.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
(1)对Na+、Cl-、水、HCO3-、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 |
|
(2)对H+、NH3和NH4+的分泌 |
||
3.尿生成的调节 |
(1)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
|
(2)神经和体液调节:肾交感神经,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
||
4.血浆清除率 |
血浆清除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
|
5.尿的排放 |
(1)排尿反射 |
|
(2)正常和异常尿量,低渗尿和高渗尿的概念 |
||
九、神经系统的功能 |
1.突触传递 |
(1)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的原理 |
(2)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
||
(3)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
||
2.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 |
(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
|
(2)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
||
3.神经反射 |
(1)反射的分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
|
(2)反射的中枢整合 |
||
4.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
(1)感觉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
|
(2)感觉通路中的信息编码和处理 |
||
(3)感觉传入通路: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 |
||
(4)痛觉:躯体痛和内脏痛 |
||
5.脑电活动以及睡眠和觉醒
|
(1)正常脑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 |
|
(2)睡眠和觉醒 |
||
6.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 |
(1)脊髓对姿势的调节:骨骼肌牵张反射 |
|
(2)脊髓休克及其发生和恢复的意义 |
||
(3)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
||
(4)小脑的主要功能 |
||
(5)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
||
(6)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 |
||
7.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
(1)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其特征 |
|
|
(2)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
|
8.脑的高级功能 |
(1)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
|
(2)大脑皮质功能的一侧优势 |
||
十、内分泌 |
1.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 |
(1)下丘脑与垂体的内分泌功能联系 |
(2)下丘脑调节肽及其生理作用 |
||
2.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
(1)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激素 |
|
(2)生长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
||
3.甲状腺激素 |
(1)生物作用 |
|
(2)分泌调节 |
||
4.与钙、磷代谢调节有关的激素 |
(1)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物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
|
(2)降钙素的生物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
||
(3)维生素D3的生物作用及其生成调节 |
||
5.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
(1)生理作用 |
|
(2)分泌调节 |
||
6.胰岛素 |
(1)生理作用 |
|
(2)分泌调节 |
||
十一、生殖 |
1.男性生殖 |
雄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
2.女性生殖 |
(1)雌激素、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
|
(2)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及其激素的调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