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少年心理发育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一)大脑发育特点
脑发育是儿童少年心理发育的基础,有鲜明的年龄特点:
1.出生时大脑结构已接近成人,脑的重量约为成人脑重的25%(而此时体重只占成人的5%)。
2.7~8岁儿童脑的质变过程加速进行,神经突触分支更多、更密,大量神经环路形成。该阶段大脑额叶迅速增长,皮层内抑制和分析综合能力提高,为学习和记忆的发展创造条件,运动的准确性与协调性也得到发展,行为变得更有意识和主动。此时儿童对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和文字的反应尚未完善,对直观形象事物模仿能力强,而对抽象观念的思维能力差。
3.9~l6岁是皮层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复杂化过程,突出表现为联络神经元功能的加强,联络纤维数量猛增。该过程越完善,脑皮层越成熟,联想、推理、概括、判断能力越强。大脑各区成熟的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随年龄增长而发展,不可逆转。
(二)儿童少年心理发展特点
心理发展包括动作、言语、认知、情绪、人格、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这些方面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心理发展有鲜明的年龄特征,受该年龄阶段的生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学龄期
(1)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并对儿童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学校学习,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过程,是一种社会义务。认知理论将学龄期称为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儿童已逐渐超出知觉的限制,形成守恒概念和可逆性,并能进行具体运算。
(2)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全面发展。表现为有意注意开始延长,观察力提高,有强烈的好奇心;记忆则从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加快发展。此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例如,低年级小学生能熟练演算加减乘除,但对诸如货币的价值理解就很肤浅。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一个"关键年龄",大约在小学4年级(10~11岁)。低年级小学生对不具体、不形象的概念很难记忆,但机械记忆能力却在飞速发展,通常在10岁达到一生的最高峰。低年级小学生还极具模仿能力;想象力的发展也以模仿性想象为主。因此,成人的言行对其行为塑造起关键作用;教师作为他们的崇拜对象,其言谈举止更具楷模作用。
(3)记忆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过渡,已能对抽象的词汇和具体形象的图画,表现出同样良好的记忆;模仿性想象仍占主导地位,但在绘画、手工、游戏中,都有大量创造性想象力的迸发。
(4)社会化日益丰富,促使儿童进一步加深对自我、他人的认识和了解,使自身的个性和社会性都有新的发展。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概念,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学龄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客观化时期,不仅在逐渐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逐步发展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心品质的更深入评价。该时期也是儿童角色意识建立的时期,受社会文化的显著影响,从而促进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形成。这种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儿童个性的基本形成。
(5)情绪发展进入高级阶段。一些高级情感,如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社会道德等,开始落实于行为表现,而且远比低年级时深化。例如,他们不再只是简单地“爱好人,恨坏人”,而且能把这种爱憎感从亲人、班级扩大到爱国家、爱人民方面。不过,在社会化进程中受到消极不良因素的影响,可使小学生的一些不健康的情绪、情感(如骄傲、自满、专横、懒散、嫉妒、幸灾乐祸等)滋长。
(6)容易出现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指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包括躯体侵犯、语言攻击和对他人权利的侵犯。2岁时产生物主意识,有了占有感。出现真正的指向性攻击行为,一般在3、4岁左右,男孩比女孩更具攻击性。进入小学后,儿童的攻击行为明显减少。由于社会认知能力提高,他们越来越善于区分偶然的和有目的的激怒行为,可以宽容他人无意做出的伤害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