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泛指某项主体周围的空间及空间中的介质。对于人类来说,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客观存在的各种物质条件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
因此,环境的好坏跟人类生存有着莫大的关系。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关系到广大人民健康和造福子孙后代。其基本方针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1.环境的组成
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与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人类的自然环境由空气、水、土壤、阳光和各种矿物质、植物、动物等环境因素组成,主要限于地壳表面和围绕它的大气层的一部分,一般在海平面以下约12公里到海平面以上约10公里的范围内。它亦称为生物圈,人类对其依赖和影响也最大。自然环境由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两部分组成。
①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并未受到人为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少的自然环境。
②次生环境是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以及能量和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这种变化对人类可产生有利或有害的影响。人类的活动如能维持环境中物质、能量的平衡,就会带来良好的影响。否则就会使次生环境的质量变劣,给人类带来危害。因此次生环境的恶化及其后果是当今要研究和解决的重点问题。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又称社会文化环境,它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所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包括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它不仅可直接影响人群或个体的健康状况,而且还可以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的心理环境,间接影响人的健康。
2.人类环境的生态平衡
(1)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系统称为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这种生物间以食物形式进行物质转移的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对环境中物质的转移和蓄积有重要作用,如某些重金属元素或有毒物质在环境中起始浓度不一定很高,但可通过食物链一级级地传播使浓度逐级提高,这种现象叫做"生物富集",对人类可能会造成危害。
(2)生态平衡
在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物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间内,生物群落之间不断发生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与转移,如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则称为生态平衡。当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然因素或社会因素发生改变,这种平衡就可能遭到破坏。
人的生命活动就是机体通过新陈代谢和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及转移,使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机体从空气、水、食物等环境中摄取生命必要的物质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同化过程合成细胞和组织的各种成分,并释放出热量,保证生命活动的需要。同时通过异化过程进行分解代谢,所产生的分解产物经各种途径排泄到外环境(空气、水和土壤)中,被生态系统的其他生物作为营养成分吸收利用,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人类的生存环境在不断地变化,为了生存发展,人体从内部调节自己的适应能力来与不断变化的环境保持平衡关系。而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当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然因素或社会因素发生过大改变,超出了人的适应能力,这种平衡就可能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