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一种寄生原虫病,临床特征为间歇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大汗和缓解。恶性疟的发热不规则,可引起脑型疟。
㈠传染源:现症病人及无症状带虫者(外周血存在配子体时才具有传染性)
㈡传播途径:
1.中华按蚊:我国平原地区的主要传疟媒介。
2.微小按蚊:我国南方包括台湾省在内的山区的主要传疟媒介。
3.雷氏按蚊嗜人血亚种:长江中 下游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传疟媒介。
4.大劣按蚊:是海南岛山林区的传疟媒介。
㈢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疟原虫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㈣ 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最严重,温带次之 我国疟疾的地区分布较广
2.季节分布:夏秋季发病较多,热带、亚热带地区四季可见
临床表现
潜伏期间日疟:13~15d,长者6M以上
三日疟:24~30d
恶性疟: 7~12d
卵形疟:13~15d
㈠典型发作寒战期、发热期和出汗期
⒈间日疟
⑴前驱期:头痛,全身不适,疲倦及消化道症状
⑵寒战期:先有畏寒、寒战,病人全身发抖,牙齿打颤,面色苍白及发绀,持续10’~2h后体温上升。
⑶发热期:
①体温迅速上升至39~40℃;
②伴随全身酸痛等症状,发热持续2~6h。
⑷大汗期:大量出汗,体温降至正常,症状缓解,持续1~2h。
⑸间歇:两次典型发作之间有缓解间歇期,无任何症状。
近期复发:疟疾发作几次后(5~7次),可发作自停,但2~3月后再次发作。
体征:
①肝、脾肿大,单纯疱疹(三日及间日疟病者最常见)。
②贫血,恶性疟贫血显著,三日疟贫血轻。
治疗
㈠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寒战保暖、高热物理降温
㈡抗疟原虫治疗:目的:控制症状,防止复发,阻断 传播
1.控制疟疾发作的药物:奎宁、氯喹、蒿甲醚、甲氟喹等等
⑴氯喹(chloroquine):属4-氨基喹啉
作用:对RBC内裂殖体有迅速的杀灭作用,服药后24~48h退热,48~72h血中的疟原虫消灭,是控制疟疾发作的首选药物
副作用:消化道症状与心血管反应
⑵青蒿素(artemisinin) 作用:对RBC内裂殖体有迅速的杀灭作用,是控制疟疾发作的一种较好药物,多见于凶险型疟疾及耐Chloroquine、G6PD缺乏患者 副作用:毒副作用较少,可用于体弱病者,妊娠早期妇女应慎用
2.防止疟疾复发和传播的药物伯氨喹(primaquine)
作用:主要杀灭肝细胞内疟原虫裂 殖体和“休眠子”,杀死RBC 内配子体
副作用:消化道症状与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