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
60年代的微循环障碍学说。
近年的细胞代谢障碍及分子水平的异常学说。
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综合结果。
微血管经历:
痉挛、扩张和麻痹三阶段。
预示休克发生的征象
1.体温为过高热(>41℃),或体温不升(<36℃);
2.非CNS感染而出现神志改变,如表情淡漠,烦躁不安、或精神萎靡等;
3.HR明显↑(与T↑不平行),或出现心律失常;
4.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血压偏低,或直立性体位性血压降低(>4.0Kpa);
5.呼吸频速并伴有低氧血症,和(或)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而胸部X线摄片未见异常;
6.尿量减少(<30ml/h)
7.不明原因的器官功能衰竭(如肝、肾功能衰竭等);
8.WBC(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
9.PLT减少,有或无皮肤瘀点、淤斑;
10.血清乳酸浓度增高。
病因治疗
1、推测最可能的病因:根据临床表现、原发病灶等。
2、选用强有力的、抗菌谱较广的杀菌剂。剂量宜较大、首剂加倍、静脉内给药、联合用药。
3、待致病菌获知后,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4、有原发病灶或迁徒性病灶者应彻底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