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脑的流行状况
全球许多国家有流行/大流行。 WHO报告非洲一些国家1988-1997年共发生704,000例。2001年4月中旬非洲有10个国家发病36,937例,病死率9.74%。
我国历史上每隔8-10年出现一次大流行。1967年发生过全国性大流行,发病率403/10万。80年代接种A群菌苗以来,以散发病例或局部暴发流行为主。90年代,全国发病率<1/10万。2000年后,发病率0.2±/10万。
2005年2月1日,全国年度累计报告258例,发病人数较2004年同期增加94例(本市1月份报告6例)
(二)病原特征及致病力
脑膜炎双球菌,为G¯球菌,奈瑟氏菌属。仅存在于人体,在体外易自溶(<25℃或>50℃)。
有13个血清群,A(B 、 C、Y、W135)群见于国内>90%病例,其中以C群致病力最强。
致病力
荚膜→抵抗吞噬作用
菌毛→粘附至咽喉部粘膜上皮细胞的表面
内毒素→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引起坏死出血
(三)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病人及慢性带菌者(非流行期成人鼻咽部的带菌率为5%~15%);未治疗的患者,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后10d内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经飞沫直接循空气传播
易感人群: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近年也见于外地青壮年民工(04年本市:184/217例,占85%)
流行季节:11月份开始上升,2~4月份为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