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护士资格考试:《答疑周刊》2012年第7期

【儿科护理学】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

A.房间隔缺损

B.室间隔缺损

C.动脉导管未闭

D.法洛四联症

E.肺动脉狭窄

【答案及解析】B

室间隔缺损

症状:缺损小,可无症状。缺损大者,症状出现早且明显,以致影响发育。有心悸气喘、乏力和易肺部感染。严重时可发生心力衰竭。有明显肺动脉高压时,可出现紫绀,本病易罹患感染性心内膜炎。

体征:心尖搏动增强并向左下移位,心界向左下扩大,典型体征为胸骨左缘Ⅲ~Ⅳ肋间有4~5级粗糙收缩期杂音,向心前区传导,伴收缩期细震颤。若分流量大时,心尖部可有功能性舒张期杂音。肺动脉瓣第二音亢进及分裂。

【儿科护理学患儿8个月,因严重感染入院。体格检查发现肝、脾、淋巴结肿大,血液检查发现Hb80g/L,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与幼稚中性粒细胞,可能是出现

A.红髓造血

B.黄髓造血

C.中胚叶造血

D.骨髓外造血

E.肝脏替代骨髓造血

【答案及解析】D

肝脏替代骨髓造血什么表现

小儿造血可分为胚胎期造血和生后造血。

一、 胚胎期造血

胚胎期造血首先在卵黄囊出现,然后在肝脏,最后在骨髓,胸腺及淋巴结等处。因而形成三个不同的造血期:

(一)中胚层造血期 约于胚胎第4周起即开始出现红细胞造血,在卵黄囊各处及胚体中形成许多血岛,血岛中间的细胞形成原始的血细胞。在胚胎第6周后,此种中胚层造血开始减退,至胚胎第9周时,这种造血活动已明显减少,代之以肝脏造血,可见中胚层造血期主要是在胚胎的前两个月。

(二)肝(脾)造血期 自胚胎第5~6周起,肝脏出现造血功能,至第5个月时达顶峰,以后逐渐减退,肝脏造血先是产生有核红细胞,以后产生颗粒白细胞。在肝脏造血开始两个月后的几周内,脾脏也参与造血,但为时较短,至胚胎5个月时已停止生成上述细胞,偶有延至出生时。但保留造淋巴细胞的功能。

(三)骨髓造血 在胚胎第6周时即出现骨髓,但其造血作用是从胚胎第5个月时开始,并迅速地成为生成红细胞和白细胞主要器官,直至出生2~3周后骨髓成为唯一的造血场所。只在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才再呈现造血功能。

胸腺从胎儿期一直至出生后为生成淋巴细胞的重要器官。淋巴结从胚胎第4个月开始,参与淋巴细胞的生成。

二、 生后造血

为胚胎造血的继续,可分为骨髓造血与骨髓外造血。

(一)骨髓造血 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小儿在出生后头5年内,所有骨髓均为红髓,全部参与造血,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在5~7岁时长骨干中有脂肪细胞出现于造血细胞之间。随着年龄增长,脂肪细胞组成的黄髓增多,而红髓范围逐渐减少,至成人时红髓仅限于脊椎、胸骨、肋骨、颅骨、锁、骨、肩胛骨、骨盆及长骨端。但黄髓有潜在的造血功能,当造血需要增加时,它可转变为红髓而恢复造血功能。由于小儿在出生后头几年缺少黄髓,故造血的代偿潜力甚少,如果造血需要增加时,就容易出现骨髓外造血。

(二)骨髓外造血 在正常情况下,骨髓外造血极少,淋巴结与脾脏有造淋巴细胞的功能。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遇到各种感染性贫血或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而出现肝,脾,淋巴结增大。同时末梢血液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现象,称“骨髓外造血”。当感染及贫血矫正后可恢复正常。

【妇产科护理学】胎膜早破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产时感染

B.产后出血

C.脐带脱垂

D.宫缩乏力

E.早产

【答案及解析】C

胎膜破裂,脐带脱出于宫颈口外者,称脐带脱垂。脐带脱垂对胎儿危害极大,因宫缩时脐带在先露与盆壁之间受挤压,致脐带血液循环受阻,胎儿缺氧,发生严重的宫内窘迫,如血流完全阻断,胎儿可迅速窒息死亡。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