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护师考试《儿科护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1.造成婴幼儿易患呼吸道感染的原因是

A.血清中IgA缺乏

B.分泌型IgA缺乏

C.血清中IgG缺乏

D.血清中IgM缺乏

E.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答案及解析】B

IgA有IgA1和IgA2两个亚类。IgA1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约占血清中IgA的85%,α1链分子量为56kD;IgA2主要存在于外分泌液中,少部分以血清型IgA存在,约占血清中IgA的15%,α2链缺乏铰链区,分子量为52kD。血清中的IgA除单体形式外还有由J链共价相连的二聚体或三聚体等形式。分泌型IgA是由J连接的双体和分泌成分所组成,主要存在于初乳、唾液、泪液、胃肠液、支气管分泌等外分泌液中,是粘膜局部免疫的最重要因素,分泌型IgA通过与相应的病原微生物(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结合,阻抑其吸附到易感细胞上,分泌型IgA还可中和毒素如霍乱弧菌毒素和大肠杆毒素等。新生儿易患呼吸道、胃肠道感染可能与IgA合成不足有关。慢性支气管炎发作与分泌型IgA的减少也有一定关系。产妇可通过初乳将分泌型IgA传递给婴儿,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FcαR,血清型单体IgA可介导调理吞噬和ADCC作用。此外,分泌型IgA具有免疫排除(immune exclusion)功能,即分泌型IgA结合饮食中大量的可溶性抗原以及肠道正常菌群或病原微生物所释放的热原物质,防止它们进入血液。

2.6个月男婴。3天来高热,咳嗽,精神萎靡,纳差,时有呕吐,大便稀每日3~4次,周围血WBC 26×109/L。查体:烦躁不安,气促,面色苍白,皮肤可见猩红热样皮疹,两肺可闻中小湿啰音,诊断为

A.腺病毒肺炎

B.肺炎支原体肺炎

c.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D.肺炎链球菌肺炎

E.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答案及解析】C

(1)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2岁以内,尤以2~6个月婴儿多见。

临床表现两种类型。①喘憋性肺炎:起病急骤、喘憋明显,很快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及缺氧症状,肺部体征以喘鸣为主,可听到细湿啰音,全身中毒症状明显;②毛细支气管炎:表现上述症状,但全身中毒症状不严重。肺部X线以肺间质病变为主,常伴有肺气肿和支气管周围炎。

(2)腺病毒肺炎:全身中毒症状明显,体温高,有自限性。

(3)肺炎支原体肺炎:学龄期儿童多见,学龄前期儿童也可发生。刺激性干咳为突出的表现。

(4)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本病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临床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多呈弛张热,婴幼儿可呈稽留热。中毒症状明显,面色苍白、咳嗽、呻吟、呼吸困难。肺部体征出现早,双肺可闻及中、细湿啰音,易并发脓胸、脓气胸。常合并循环、神经及消化系统功能障碍。

3.关于流行性腮腺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腮腺病毒所致

B.腮腺炎为非化脓性肿痛

C.腮腺部位面部皮肤发红

D.患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E.病人及隐性感染者均有传染性

【答案及解析】C

本病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有疼痛及触痛,表面皮肤不红,可有热感,张口、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肿痛在3~5天达到高峰,一周左右消退。常有腮腺管口红肿。躯干偶见红色斑丘疹或荨麻疹。

4.患儿生后6天,反应差,哭声低,下肢出现硬肿,体温33℃。腋肛温为正值,将患儿放置的暖箱温度应调节预热到

A.25℃

B.28℃

C.30℃

D.35℃

E.38℃

【答案及解析】C

新生儿硬肿症:复温是治疗护理的关键措施,复温的原则是循序渐进,逐步复温。如体温>30摄氏度,腋-肛温差为正常的轻、中度硬肿的患儿可放入30摄氏度暖箱中,根据体温恢复的情况逐渐调整到30~34摄氏度的范围内,6~12小时恢复正常体温。

5.患儿,男,l0个月,平时发育营养正常,人工喂养。3天来腹泻,大便15~20次/日,蛋花汤样大便,伴低热,偶有呕吐,1天来尿少,6小时来无尿。查体:精神萎靡,口干,眼窝及前囟凹陷,皮肤弹性差,四肢凉,血压64/40mmHg,血清钠l32mmol/L

(问题)该患儿脱水的程度是

A.轻度脱水

B.中度脱水

C.重度脱水

D.低渗脱水

E.高渗脱水

【答案及解析】C

脱水程度:分为轻、中、重3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精神状态 无明显改变 烦躁或萎靡 昏睡或昏迷
皮肤弹性 稍差 极差
口腔黏膜 稍干燥 干燥 极干燥
眼窝及前囟凹陷 轻度 明显 极明显
眼泪
尿量 略减少 明显减少 少尿或无尿
周围循环衰竭 不明显 明显
酸中毒 严重
失水占体重百分比 5%以下 5%~10% 10%以上

该腹泻患儿精神萎靡,口干,眼窝及前囟凹陷,皮肤弹性差,四肢凉等症状不易区别中度或重度,但是已经6小时无尿,血压64/40mmHg,可以看出已经发展为重度脱水。

6.婴儿开始添加淀粉类食物的年龄是

A.2个月

B.3个月

C.4个月

D.5个月

E.6个月

【答案及解析】C

婴儿自4个月以后,辅食添加率的高低与婴儿的身长与体重的增长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动物性食物和水果蔬菜类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婴幼儿的身长,主要是供给动物性蛋白和各种微量元素。一般来讲,4个月前不应该给母乳喂养婴儿添加辅食,过早添加辅食不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

在母乳喂哺4~6个月至一岁断奶之间,是一个长达6~8个月的断奶过渡期。此时应在坚持母乳喂哺的条件下,有步骤地补充为婴儿所接受的辅助食品,以满足其发育需求,保证婴儿的营养,顺利地进入幼儿阶段。

虽然母乳看起来稀薄,实际上含有的营养素和所供给的能量都比米糊、乳儿糕多且质优。特别是3个月以内的婴儿消化谷类食品的能力尚不完善(如缺乏淀粉酶等),不适宜进食米、面类食品。谷类食品中的植酸又会与母乳中含量并不多的铁结合而沉淀下来,从而影响婴儿对母乳中铁的吸收,容易引起婴儿贫血。另一方面,婴儿吃饱了米糊、乳儿糕等食品,吸吮母乳的量就会相应减少,往往不能吸空母亲乳房分泌的乳汁,以致使母乳分泌量逐渐减少。一般认为,过早添加谷类食品是引起母乳喂养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在调制添加食品过程中极易发生病菌污染,并因此引起婴儿腹泻。

7.法洛四联症患儿喜蹲踞主要是因为这能使

A.心脑供血量增加

B.缓解漏斗部痉挛

C.腔静脉回心血量增加

D.休息、缓解疲劳

E.增加体循环阻力、减少右向左分流血量

【答案及解析】E

第一,法洛四联症患儿,由于有大的室间隔缺损,加上肺动脉狭窄和主动脉骑跨,使大量含氧量低的右心室血分流至左心系统,其氧饱和度大多只有70%左右,当行走或活动后,含氧量低的下肢静脉血向右心回流,再通过室间隔缺损分流到左心,使体循环的动脉血含氧量更低。当患儿蹲踞时,便可压迫局部的静脉血管,使这些含氧量很低的血暂缓流入心内。第二,患儿蹲踞时不仅仅压迫了下肢的静脉血管,同时也阻碍了股动脉血流,造成流向下肢的动脉血阻力增高,于是流向患儿上身的血流量可相应增加,这部分血主要供应人体的重要器官,如心脏,大脑等,使中枢神经系统的缺氧情况有所改善。第三,蹲踞后体循环阻力增高,从而减少心内右向左分流,使肺循环的血流量有所增加,这样也有助于肺内的气体交换,使低氧情况得到暂时缓解。所以,法洛四联症患儿活动后蹲踞片刻便会感到舒服些。

8.脉压增大伴有毛细血管搏动,提示

A.室间隔缺损

B.房间隔缺损

C.动脉导管未闭

D.法洛四联症

E.肺动脉狭窄

【答案及解析】C

动脉导管未闭病理生理:

由于主动脉压高于肺动脉压,故在全心动周期有持续的左至右分流,肺循环血流量增多,肺动脉及其分支扩大,回流到左心房及左心室的血流也相应增加,左心房、室舒张期负荷增加,升主动脉扩张。分流量的大小取决于未闭动脉导管腔的粗细及主-肺动脉间的压力阶差。大量左至右分流,可引起肺动脉高压,晚期,若已有阻塞性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压接近或超过主动脉压,则分流减少,停止或出现右至左的分流,并出现右心室肥厚,紫绀和杵状指(趾)。因分流水平在降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的远侧,紫绀以下肢为明显,左到右分流在主动脉水平,主动脉舒张压降低,出现脉压增大等一系列周围血管体征。

一、症状 分流量小,常无症状。中度分流量以上,有劳累后心悸,气喘,乏力和咳嗽。少数病例有发育障碍,易并发呼吸道感染和感染性心内膜炎,晚期可发生心力衰竭,如已发生阻塞性肺动脉高压,则出现呼吸困难且日渐加重,紫绀等。

二、体征 心尖搏动增强并向左下移位,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胸骨左缘第Ⅱ肋间偏外侧有响亮的连续性杂音。向左上颈背部传导。伴有收缩期或连续性细震颤。出现肺动脉高压后,可能仅听到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二音亢进及分裂,肺动脉瓣可有相对性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分流量较大时,由于通过二尖瓣口血流增多。增速,心尖部有短促的舒张中期杂音。可有周围血管体征,包括:颈动脉搏动增强,脉压加大,水冲脉,毛细血管搏动。枪击音和杜氏征等。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