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应用髋关节置换术使患者尽早地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减轻疼痛。方法本组21例,男4例,女17例,年龄65~85岁。在对老年人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中,首先做好术前的护理工作,包括心理护理;全面检查了解各系统的功能状况,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控制血压、血糖;训练病人床上大小便;练习股四头肌、腓肠肌的收缩运动。完善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备皮、灌肠、术晨禁食水,术前抗生素的应用等)。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伤口引流的色量等变化,保持患肢中立位,应用木板鞋,以防髋关节术后脱位。尤其注意搬动时,必须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校校搜集整理进行,还要指导饮食,同时由于老年人全身机能衰退,常有重要脏器的功能损害,手术耐受性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注意并发症的发生如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下肢深静脉栓塞等;指导患者术后活动,早期离床,早期功能锻炼是康复护理所遵循的原则。结果通过对老年人的围手术期护理,治愈效果明显,伤口Ⅰ期愈合,未出现假体脱出。结论通过本组病例的护理我们体会到周密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前观察,认真的指导患者掌握功能锻炼的要领,详细的出院指导是防止假体脱出,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功能,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康复
由于医学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寿命已普遍延长,老年人口数也因此相对的增加。髋关节疾病是困扰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最大障碍之一。正确的康复护理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重要环节,能有效地改善和增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预防各类并发症,尽早恢复满意的肢体和全身机能。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6年1~12月,我科对21例老年股骨胫骨折患者施行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4例,女17例,年龄60~85岁,均为摔伤致股骨颈骨折。
1.2手术方法及效果
患者入院后即刻在局麻下行胫骨结节牵引术,积极治疗原有疾病,并及时进行各项术前检查。其中下肢多普勒尤为重要,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后,21例患者均在硬膜外麻情况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无术后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
2术后护理
2.1一般护理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并记录患者意识、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的变化。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2例患者曾有血压下降。其中1例通过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及输液量后血压恢复正常,1例给予常规补液后未见明显好转,急查血常规为失血性贫血,立即输全血400ml后恢复正常。
2.2观察伤口渗血情况预防感染
注意保持患侧伤口处负压引流管的通畅,引流管勿打折受压。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色、性质,并做好记录。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干燥,如有污染及时更换,保持伤口外敷料清洁干燥,有浸湿及时更换,术中及术后均使用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本组均未发生感染。
2.3保持正确体位,防止关节脱位
术后避免术侧关节伸直内收,保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配以木板鞋外固定,膝下及小腿处垫枕抬高,避免曲髋,以防关节脱位。
2.4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由于手术对局部的刺激压迫术后卧床静脉回流减慢,易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所以术后24h以后,即指导患者进行足背伸运动及股四头肌增长收缩活动,给予速碧林0.4mlIH或博普清0.6mlIH,注射7~10天为1个疗程抗凝防栓,本组病例未发生静脉血栓病例。
2.5保持呼吸道通畅
老年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较多,身体虚弱,咳嗽无力,易发生肺部感染,应鼓励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并且合理使用抗生素。
2.6加强皮肤护理
老年患者血液循环及皮肤弹性差,感觉比较迟钝,骶尾部易发生压褥,所以在术后有条件的患者铺一气褥床或垫一小水垫,缓解皮肤压力,定时按摩,保持床单位及皮肤的平整,干燥。对于术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就鼓励患者多饮水,并做好会阴护理,保持局部清洁。
3康复指导
3.1注意保护关节
术后避免不良姿势,不能低坐、起立、跷二 腿或二腿交叉,不要侧身弯腰或过度向前屈曲。
3.2要重视肌力训练
为提高肌力,术后2~3天即应进行股四头肌的增长练习。术后第5天开始注意术侧肢体重量支持。第3周开始髋屈、伸、外展肌力渐进锻炼。术后的肌力训练方法和开始时间应坚持渐进和不引起疼痛为原则,除了手术肢体的肌力锻炼,术后第1天视全身情况进行健肢和上肢的主动练习。术后何时开始下地行走,受假体重型固定方式及手术操作方法。髋关节软组织情况,病人体力等影响,水泥型假体可在术后第5~7天开始用步行器步行,术肢由不负重-少负重-部分负重-完全负重进行渐进负重练习,同时进行重心转移,训练、立体平衡训练。
4讨论
对于施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除了认真做好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和护理,术后康复指导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三者相互结合,才能使老年患者的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