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难点分析及护理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长期的高血压可引起有害的血管重塑,还可引起脑、心、肾等重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功能衰竭,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和肾衰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而心脑疾病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第二大原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高血压患者日益增多,并有年轻化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2004年,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而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为30.7%、24.7%和6.1%.近年农村地区高血压发病率快速上升尤为明显,“城乡”差别在显著减少。众多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心理和社会因素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很大,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使患者获得高血压防治的基本知识,取得患者在治疗上的积极配合是其他治疗的基础。为提高此类病人的疾病防治知识,我科对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共158例农村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难点进行分析并积极开展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

1临床资料

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我科共收治高血压农村患者158例,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公布的高血压指南诊断及分类标准。文化程度中专以上12例,高中18例,初中15例,小学及以下113例(占总收治病人71.5%)。其中男93例,女65例,无职业者135例,占85.4%.年龄38~92岁,平均年龄63.4岁。通过对这些患者健康教育难点进行分析后,采取了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策,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2健康教育难点

2.1病人因素

2.1.1经济因素 大部分农村患者为自费病人或仅能报销部分费用,而他们中一部分人并无固定经济来源,治疗费用主要靠年轻时积蓄或儿女资助,因此住院时往往不能安心治疗,症状一好转马上着急出院,出院后也不能坚持服药,导致血压控制不理想,并发症多,造成更大伤害。

2.1.2认知限制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限制,很多农村患者对高血压的定义、相关病因、常见症状、并发症认识程度低或不认识。认为平时没什么症状,能吃能喝就不是生病,而不愿意或不知道就医。而一旦症状得以控制,即认为已经痊愈,往往拒绝再治疗或私自停药,服药依从性低,未认识到高血压的危害性。

2.1.3饮食习惯的影响 很多农村患者有自腌咸菜、咸鱼的习惯,平时饮食也以此类食品居多,造成长期进食钠盐过多。同时很多患者有长期饮酒、吸烟的习惯,且对饮酒吸烟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又难以摆脱环境的影响,不良的生活方式短期内难以改变。在农村,一年之中有非常多的“封建节日”,遇到这种节日,家里往往大鱼大肉,请客喝酒,剩菜剩饭非常多,老年人舍不得扔掉,往往拼命吃掉,这些剩菜都是高脂高胆固醇食物,由此造成了脂肪、胆固醇在体内大量的蓄积,这类患者以女性居多。

2.1.4健康信仰 很多农村老年患者,年轻时曾吃过不少苦,身体长期处于消瘦状态,到了老年,经济条件宽裕了,身体也发胖了,往往认为肥胖是一种福相,是有福的表现。这类患者年轻时由于经常从事重体力,饭量往往很大,节食对他们来说是很痛苦的事情,因此不愿意控制食量。

2.2亲属的影响

在很多年轻人的观念里,父母辛苦了一辈子,老了就应该享福,应该给好吃好喝的,不应该过多的干涉他们的生活、饮食习惯,否则就是不孝。子女的思想无形中为老年患者养成正确的生活饮食习惯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同时,在农村,住院是件大事,一人住院,众多的亲戚朋友都会来探视、陪伴,不仅让患者得不到良好的休息,也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感到焦虑,担心病情发展。

2.3对护士角色的不认同

由于传统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患者往往更听信于医生,而对护士的健康宣教往往心不在焉或不信任。

3护理干预对策

针对农村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存在的难点,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取了以下护理干预措施。

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奠定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要求我们的护士在接诊时应主动、热情、语言贴切,做自我介绍及介绍病区的环境、设施、相关的人员及制度。在介绍中体现出爱心、责任心、同情心等第一印象,有利于护患信任关系的建立。在住院期间要求我们的护士应对工作认真负责,尊重患者,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3.2加强医护沟通 在充分了解患者的家庭、经济的情况下,及时与医生沟通。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尽量多加照顾,让患者以最少的经济付出得到最大的疗效,同时也为患者出院后能长期服药奠定良好的基础。

3.3注重对病人的评估,制定并实施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按照健康教育的程序,对每一位被教育对象进行详细的评估,了解被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及知识缺乏点。我院根据专科特点制定了入院评估单,要求在24小时内对入院患者完成一般资料、家庭经济状况、心理特点等的评估,建立健康教育评价表,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学历、心理状况、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制定个体化的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要求针对患者特点实施健康教育,且应简单易懂,深入浅出,贴近患者的生活。针对农村患者接受信息较慢的特点,要求护士对同一健康教育内容要反复强化,加强受教育者的记忆。如对于长期食用腌制食品的患者应反复强调高盐饮食的危害性,同时以5g的盐约盛满一啤酒盖这样形象的方式告知患者如何控制钠盐的摄入。对于自觉症状好转即停药的患者则应加强服药依从性的教育。对于过于肥胖且缺乏活动的患者则应强调限重及适当活动的好处。同时要求护士应及时评价患者的教育成果,对于取得一点成绩的患者也应及时给予鼓励促进,对于教育失败的患者,应及时查找原因,寻求最佳教育方法。

3.4掌握沟通技巧,适时沟通 农村患者对于护士的服务态度更为敏感,同时也有更多的不信任,他们更倾向于听从医生的教育。因此要求护士在沟通时应积极求同,缩短距离,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理解病人的感受,体谅病人,注重尊重患者的人格及风俗习惯。主动、热情、礼貌,尽量树立邻家女孩的形象,以体贴、通俗的语言进行沟通,同时对患者的需求及时做出反应,并随时提供有关健康的信息,努力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充满信任感,以达到最佳健康教育效果。

3.5寻求患者的支持系统 农村患者将住院看成是一件大事,不仅自身心理焦虑感较重,而且周围的亲人也较紧张,常有较多的陪伴。因此要求护士在安慰患者、解除他们紧张感的同时,应积极寻求患者支持系统的帮助。首先应确立主要照顾者,并加强同他们的联系,经常沟通,让他们了解高血压的相关知识,解除他们的紧张感,同时取得他们的配合,共同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缓解紧张情绪,愿意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3.6提高护士自身素质 护士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这就要求护士要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避免传递错误知识或陈旧的信息。有计划的不断学习有关健康教育的理论,经常进行高血压相关知识的业务讲座,不断提高护士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技能水平。同时我们制作了有关高血压教育内容的卡片、册子,内容科学、通俗易懂,符合广大农村患者的健康需要。在护理分工上,采用科学的排班方法,让每位患者每天都有相对固定的护士进行管理,以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最佳的教育成果。

4体会

4.1农村高血压患者由于受文化、经济、家庭社会关系的影响,健康意识薄弱,寻求帮助的愿望较低,且自我学习能力较差。因此对治疗的依从性差,对改变饮食方式、生活习惯的观念较难接受。而高血压的治疗除了以药物控制外,与患者生活方式及心理状态息息相关。因此高血压健康教育也是一种治疗手段,成功的健康教育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改变不良的行为方式。针对农村患者采取个体化的教育方式,积极寻求患者的家庭支持,以个人、家庭、医院相结合的多方面教育很重要。

4.2在农村患者的教育过程中应采用形象具体、简单易懂、深入浅出的教育方式,并且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以经济实用的方案为佳。

4.3对于患者的教学目标应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让他们确实愿意接受并改变自身不良行为。

4.4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要,不同素质的护士的教育成果也不一样,因此要不断通过健康教育培训来提高护士的自身健康教育能力。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