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增高,虽然现代医疗技术的干预手段有所进步,但大多数患者愈后不良,仍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或语言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导致患者对疾病的心理调节机能减弱。我科在做好基础护理情况下,早期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取得显著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7-2009年我科收治住院的脑卒中患者260例,均经颅CT或MRI检查确诊,除外昏迷或有意识障碍、智能障碍、严重语言障碍及有精神病史者,以现时行为检查表(Grinker设计)问卷调查,对157例患者分三个病程阶段进行心理分析和护理干预。
2三个病程阶段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
2.1急性期心理阶段分析
2.1.1茫然心理
对环境、医院文化、个人角色转换的茫然,脑血管发病的突然性及危急性使患者从一种健康状态突然转换成患者,其所有责任、决定、医疗、生活事物和计划均由他人取而代之,失去了自我控制,产生一种无力、无助、无所适从的茫然感觉。
2.1.2焦虑恐惧心理
突发的肢体偏瘫、面瘫、进食困难、言语含糊、剧烈头痛等,症状难以耐受,医护人员忙于检查治疗表情严肃,家人甚至在旁边落泪,患者高度紧张恐惧造成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系统兴奋性增高,血压急骤升高,心率增快,病情易加重。
2.1.3心理护理干预
(1)积极创造一种舒适的医院环境,抢救与护理操作要忙而不乱,动作敏捷轻巧,业务熟练,主动与患者沟通,介绍环境与医务人员的角色,向患者耐心讲解治疗和护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急性期绝对卧床,尊重患者,指导患者床上大小便的方法,协助生活护理,稳定患者情绪,给予心理支持。(2)做好基础护理,协助医师为患者用药缓解症状情况下,要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多用安慰性语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并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介绍医院的设备及医疗手段,以取得患者的信赖,解除焦虑恐惧心理,让患者有安全感,提高其承受适应疾病的能力。
2.2稳定期心理阶段分析
2.2.1依赖心理
治疗2~3周后病情基本稳定,而患者肢体偏瘫后失去自主性,又担心病情加重,依靠医护人员及家人进行全方位的生活护理更安全,因此不主动做康复运动,错过了早期康复的时间。
2.2.2抑郁的心理
85%的患者都具有此期,治疗后还达不到健康状态,心情抑郁,对自己做任何事情的能力毫无信心,疲劳、头痛、精力不足[2].进而出现喜怒无常、无精打采、自卑、无价值感。
2.2.3心理护理干预
(1)耐心向患者讲解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并指导患者活动量及活动方式让其有安全感,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可行的护理计划,必要时协助生活护理,逐渐转换角色,循序渐进,进行自主运动,鼓励失语的患者用笔和手势进行交流,耐心细致,减少其依赖性。(2)医护人员要充满同情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鼓励患者说出其感受,认真听取患者心声,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温暖患者的心,努力使患者改变想法,真正理解患者,树立信心,消除负性情绪影响并获取家人及社会的心理支持。
2.3康复期心理阶段分析
2.3.1愤怒对抗心理
经过几周的锻炼及病情的恢复,仍感到症状缓解不明显,患者的期望值未达到,开始猜疑护理治疗方案的正确性,进而采取消极态度,并用行为去抗议,如故意将收音机声音放大,剧烈的翻身向床下栽倒,拒绝服药、输液以吸引医护人员的注意,产生极强的挫折感,这些对抗行为具有潜在的致命后果。
2.3.2急躁接受期
患者长时间承受疾病的折磨,性格多变为急躁不耐烦,极其渴望医护人员提供安全有效快速的康复计划,每天大量增加功能锻炼的时间,不能安心睡眠,不思饮食,过分地要求家人为其安排各种不合理的事情,不听家人的劝阻一意孤行,此心理状态会造成患者治疗的前功尽弃。
2.3.3心理护理干预
(1)向患者认真讲解疾病的转归,需要逐渐恢复,让患者面对现实,肢体语言的残疾也可能是不可逆的,但也要用鼓励和肯定的态度告知患者其具备的各种有利因素及康复所收到的成效,强化其正性行为,提供一些真实客观的医疗知识,明确指出其对抗心理造成的后果。(2)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制定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以平和的语气对患者启发疏导,合理安排生活,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接受康复师的指导,循序渐进,不急不躁地进行康复锻炼,逐渐培养起他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安全地渡过自己的康复期。
患者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起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疾病的恢复,我们通过对患者的茫然、焦虑恐惧、抑郁、愤怒、急躁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以良好的沟通技巧创造和谐的护患关系,给患者以安全感、信赖感。促进其正确面对疾病,指导功能锻炼,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唤起患者积极的情绪,提高了生活质量,促进了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