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泌尿系结石病人的临床表现与护理

一、定义

泌尿系结石又称尿石症,是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结石的总称。结石的形成和环境、全身及泌尿系疾病有关。结石可见于肾、膀胱、输尿管和尿道的任何部位。但以肾与输尿管结石为常见。

二、病因

1、局部包括a.细菌(坏死组织,脓块等可形成结石核心;分解尿素为氨,磷酸盐沉淀形成结石);b.异物(针线塑料等);c.尿淤滞(尿路梗阻,长期卧床)。

2、全身因素代谢紊乱(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痛风)。

3、水源(含钙量高)。

4、其他药物(vitC,复方阿司匹林可转化为草酸钙结石,磺胺可引起磺胺结石)。

三、临床表现

1、上尿路结石症状:

a疼痛:肾结石,无梗阻可不痛。若结石活动突然阻塞,可突然绞痛。疼痛性质为阵发性绞痛,疼痛沿输尿管走向反射,可向大腿内侧,会阴部放射。疼痛时难以忍受,面色苍白出冷汗,常伴恶心呕吐。

b血尿:结石运动时损伤粘膜出血,常在绞痛后出现显微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

c感染症状:结石伴感染时,可出现膀胱刺激征等症状,如继发肾积脓,可出现高热、寒战等。

2、下尿路结石症状:

膀胱结石主要是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和排尿中末疼痛。典型症状为排尿突然中断并感疼痛。尿道结石表现为排尿困难,点滴状排尿及尿痛,甚至急性尿潴留。

四、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血液检查。

影像学检查:X线、B超检查、输尿管肾镜、膀胱镜检查。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0.6CM,表面光滑,无尿路梗阻及合并感染,纯尿酸或胱氨酸结石的病人);

2、药物治疗调节尿PH,解痉止痛,抗感染等;

3、体外冲击波碎石(<2.5CM的结石);

4、手术治疗包括微创手术和开放手术。

六、护理

1、观察:密切观察病人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有无变化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2、休息:发作期卧床休息,注意防止其坠床。

3、镇痛:指导病人分散注意力、深呼吸等非药物方法缓解疼痛,不能缓解时遵医嘱应用镇痛药物。如肌注阿托品或杜冷丁,必要时间隔4~6小时可重复使用。杜冷丁的不良反应有头昏、头痛、出汗、口干、恶心、呕吐等,过量可致瞳孔散大、惊厥、幻觉、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昏迷等,用药后注意观察生命体征。

也可用山莨菪碱或用黄体酮,均能解痉并增加输尿管蠕动而缓解痉挛。山莨菪碱的副作用一般有口干、面红、轻度扩瞳、视近物模糊等,应观察患者用药后痉挛缓解的情况,做好解释工作并配合医生做其他相关治疗,包括:a合并感染者按医嘱给抗生素治疗;b恶心,呕吐严重者按医嘱补液,注意电解质平衡。

4、心理护理: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尿路结石的相关知识,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缓解焦虑恐惧心理。

七、健康宣教

1、鼓励多饮水至少每日饮水2000~3000ML,除白天大量饮水外,睡前也须饮水500ML,睡眠中起床排尿后再饮水200ML.多饮水可冲洗泌尿系统,又可稀释尿液,改变尿PH.

2、活动与休息有结石的病人在饮水后多活动,选择跳跃性活动课促进结石排出。

3、饮食指导根据结石成分调节饮食。

含钙结石者宜食用含纤维丰富的食物,限制含钙、草酸多的食物(钙:牛奶、奶制品、豆制品、巧克力、坚果,草酸:浓茶、菠菜、番茄、土豆、芦笋等);

尿酸结石者不宜食用含嘌呤高的食物(嘌呤:动物内脏、豆制品、啤酒),应多进食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多食黑木耳,因其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能对各种结石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使结石剥脱、分化、溶解、排出体外。另多食维生素A含量多的食物,维持尿道内膜健康,防止结石复发,如胡萝卜、香瓜、牛肝等。

4、复查:定期尿液检查、X线或B超检查,观察有无复发及残余结石情况。若出现剧烈肾绞痛、恶心、呕吐、寒战、高热、血尿等症状,及时就诊。

八、饮食禁忌

1、患有本病的患者饮食中应禁食含胆固醇高的动物肝脏、肾脏、脑、海虾、蛤蟹等。

2、少食含草酸、钙高的食品,如菠菜、油菜、海带、核桃甜菜、巧克力、代乳粉、芝麻酱、腌带鱼等。

3、最好不要喝酒、浓茶、浓咖啡。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