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嗜性抗原:是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不同种系生物间的共同抗原。如溶血性链球菌的多糖和蛋白质抗原与人体的心肌、心瓣膜或肾小球基底膜之间可有共同抗原存在,当机体感染了溶血性链球菌并产生抗体后,可以与含有异嗜性抗原的上述组织结合,通过免疫反应造成机体的组织损伤,临床表现为风湿病或肾小球肾炎;大肠杆菌O14型的脂多糖与人的结肠粘膜之间也有异嗜性抗原存在,此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有关。有些异嗜性抗原的存在可以协助疾病的诊断。例如某些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之间有异嗜性抗原,临床上可用变形杆菌OX19和OX2株代替立克次体作为抗原,进行斑疹伤寒的辅助诊断,称为外裴反应。
异种抗原:与宿主不是同一种属的抗原物质称为异种抗原。通常情况下,异种抗原的免疫原性比较强,容易引起较强的免疫应答。与医学有关的异种抗原包括以下几类:1.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都是良好的抗原。这些微生物的个体结构虽然简单,但抗原结构却很复杂,是多种抗原的复合体。它们在引起宿主感染的同时,也会诱导宿主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和抗感染能力。因此可用免疫学方法对传染病进行诊断和防治。2.细菌外毒素和类毒素:它们都是很好的抗原,在自然感染和免疫接种后都可产生较强的免疫力。常用于免疫预防的类毒素有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3.异嗜性抗原:有些微生物与人体某些组织有交叉反应性抗原,可引起宿主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溶血性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和心肌组织、大肠杆菌某些O抗原与结肠粘膜等可存在交叉抗原。在临床上也常借助异嗜性抗原对某些疾病作辅助诊断。例如诊断某些立克次体病的外-斐反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