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为慢性肝病常见表现之一,在肝硬变患者中尤其多见。贫血的程度大多为中等,偶尔较严重。有一些肝病患者虽然没有贫血,但可出现红细胞形态的改变如巨幼红细胞或靶形细胞。
发生贫血的因素很多,最常见者有肝病本身、失血、叶酸缺乏、脾机能亢进,其次为溶血。此外,血浆容量增多造成血液稀释,使贫血相对地“加重”。有一些病例,血浆容量虽增多,但红细胞容量可以正常。以上各种因素既可单独存在,也可复合存在。肝病引起贫血的机理还不很清楚。虽然贫血与肝功能的损害有关,但两者严重的程度并不呈平行关系。造血功能的抑制、红细胞生存时间的缩短与贫血的发生都有关。
肝硬变时,由于门静脉高压可发生间歇性食管或胃底静脉出血或痔出血,从而引起贫血。肝功能严重障碍伴有凝血缺陷者,也可引起多处出血而致贫血。叶酸缺乏大多发生于营养不良的患者,特别慢性嗜酒者。脾机能亢进大多发生于肝硬变并发门静脉高压时。这种患者不但有贫血,而且可有白细胞减少或(及)血小板减少,即全血细胞减少。虽然肝病时红细胞的生存时间大多有轻至中度缩短,但明显的溶血性贫血则较为少见。偶尔血液中出现靴刺形细胞,这种细胞因膜内胆固醇含量增多,变得很僵硬,易在脾脏内被破坏而发生溶血性贫血。因慢性饮酒过度发生脂肪肝和极度高脂血症者可以发生急性溶血,称为Zieve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