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1. 投照前准备工作:医技人员耐心给被检查者解释拍片过程以及拍片时压迫乳房给被检查者带来的不适,使之放松,从而使被检查者理解并予以合作医学教育网整理。
2. 常规投照体位:正确摆位是获得一张高质量乳腺X线片的基础。乳腺X线摄片的常规投照体位为双侧内外侧斜位(MLO)及头足轴位(CC)。一张好的MLO位片显示如下:乳房被推向前上,乳腺实质充分展开,胸大肌可见,较松弛,下缘达乳头水平,乳头在切线位,部分腹壁包括在片中,但与下部乳腺分开,绝大部分乳腺实质显示在片中。一张好的CC位片显示如下:乳房在片子的中央,乳头切线位,小部分胸大肌可见,外侧乳腺组织可能不包括在片中。
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对于MLO位及CC位显示不良或未包全的乳腺实质,可以根据病灶位置的不同选择以下体位予以补充:外内侧位(LM)、内外侧位(ML)、内侧头足轴位(MCC)、外侧头足轴位(LCC)、尾叶位(CLEO)及乳沟位。为了进一步评价在以上常规摄影中显示出的异常改变,可进行一些特殊摄影技术,其可在任何投照位上进行。包括局部加压摄影、放大摄影或局部加压放大摄影。目的是使病灶得以更好地显示而明确病变性质。
诊断报告规范
1、常见乳腺X线征象描述
(1)肿块:在两个不同投照位置均可见的占位性改变。对肿块的描述包括形态、边缘、密度。
肿块形态描述包括圆形、卵圆形、分叶形和不规则形。
肿块边缘描述包括:清晰(超过75%的肿块边界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晰、锐利)、隐匿(不到75%的肿块边界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晰,而其余被临近的正常组织遮盖而无法对其作进一步判断)、小分叶(肿块边缘呈小波浪状改变)、浸润(边界不规则)和星芒状(从肿块边缘发出的放射状线影)。
肿块密度的描述是以肿块与其周围相同体积的乳腺组织相比分为高、等、低和脂肪密度四种。
(2)致密影:在一个投照位置上见到致密的占位性改变,而在另一个位置上却不明显。
(3)钙化:对钙化的描述从形态和分布两方面进行。
形态上分为典型良性钙化、可疑钙化、高度恶性可能的钙化。良性钙化可不描述,但当这些钙化可能会引起另外医生误解时,这些良性钙化需要描述。典型良性钙化有以下多种表现:皮肤钙化(粗大,典型者呈中心呈透亮改变);血管钙化(管状或轨道状);粗糙或爆米花样钙化(陈旧性纤维腺瘤钙化的特征表现);粗棒状钙化(连续呈棒杆状,偶可分支状,直径通常大于1mm,沿着导管分布,聚向乳头,常为双侧乳腺分布,多见于分泌性病变);散在圆形和点状钙化;环形或蛋壳样钙化(小于1mm,见于脂肪坏死或囊肿);中空状钙化(>1mm,壁的厚度大于“环形”或“蛋壳样”钙化,常见于脂肪坏死、导管内钙化的残骸,偶可见于纤维腺瘤);牛奶样钙化(为囊肿内钙化,在CC表现不明显,为绒毛状或不定形状,在90度侧位上边界明确,根据囊肿形态的不同而表现为半月形、新月形、曲线形或线形,形态随体位而发生变化是这类钙化的特点);缝线钙化(由于钙质沉积在缝线材料上所致,尤其在放疗后常见,典型者为线形或管形,绳结样改变常可见到);营养不良性钙化(常在放疗后或外伤后的乳腺上见到,钙化形态不规则,多大于0.5mm,呈中空状改变)。可疑钙化表现为不定形、粗糙不均质钙化;高度恶性可能钙化的表现为多形性、分支状(铸形)钙化。
钙化分布包括以下五种分布方式。弥漫或散在分布指钙化随意分散在整个乳腺,这样分布的点样和多形性钙化多为良性改变,常为双侧性;区域状分布是指较大范围内(>2cc)分布的钙化,但又不能用导管样分布来描写,常超过一个象限的范围,这种钙化分布的性质需结合形态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