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执业医师《答疑周刊》2010年第11期

   【口腔解剖学】腮腺区肿块如要做穿刺检查,可能会损伤其他的结构,其中最不可能损伤的是

A.颞浅动静脉

B.下颌后静脉

C.面神经颊支

D.舌下神经

E.耳颞神经

【答案】D

【学员提问】为什么?

【解析】本题属理解分析试题,考核知识点是腮腺区神经血管走向。腮腺咬肌区有许多重要的神经血管通过,可分为纵行和横行两组:纵形组为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下颌后静脉及颈外静脉;横行组为面神经、上颌动静脉及面横动脉。而舌下神经行走于下颌角水平时,即弯曲向前,行于二腹肌、茎突舌骨肌与舌骨舌肌之间。因此行走过程中与腮腺区没有任何关系。腮腺区穿刺是不会损伤舌下神经的,而A、B、C、E选项中的任何一个都是有可能损伤的。

【口腔内科学】男性,10岁,左上中切牙有深楔状缺损,可探及露髓孔,探无感觉,X线检查发现根尖有大面积阴影。在进行根管治疗时,有关开髓部位的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楔状缺损部位已经通髓腔,可以从楔状缺损处制备进入髓腔的洞形

B.由于切牙的舌面窝髓壁薄,可以从舌面窝向牙颈部方向钻入

C.由于切牙的髓腔形态与切牙的外形基本一致,可以从切端开始向牙根方向钻入

D.只要能进入髓腔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可以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学员提问】?

【解析】 本题属理勰分析试题,考核知识点是髓腔解剖形态及临床应用。前牙髓腔形态特点为唇舌方向在颈部最宽,且舌侧根管壁比唇侧根管壁薄,因此,开髓部位B是最正确的。A存唇侧入口,不合适。C从切端开髓,此处唇舌颈最小,容易穿髓。D、E均不正确。

【口腔颌面外科】某患者患下颌骨恶性肿物,进行性张口困难,下唇麻木,出现这些症状的可能原因为

A.颊长神经及颞下颌关节受累

B下颌缘支及升颌肌群受累

C.下牙槽神经及升颌肌群受累

D.颊长神经及升颌肌群受累

E.下颌缘支及颞下颌关节受累

【答案】C

【学员提问】为什么?

【解析】本题属理解分析试题,考核知识点是三叉神经分支分布及升颌肌群的作用。在此病例中,临床出现下唇麻木的最可能原因肿瘤压迫了支配下唇的感觉神经,根据三叉神经的分布,我们知道颊长神经是支配下颌后牙颊侧牙龈及颊部黏膜的;支配下唇的感觉神经是下牙槽神经;而下颌缘支为面神经分支,属于运动神经,支配降口角肌群等。张口受限可能的原因有肌肉受累或关节受累。因此,综合分析答案C是正确的。

【口腔内科学】女性,50岁,近口角处颊黏膜白色斑块近l年,不能擦去。组织学见上皮增生,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散在微脓肿,角化层有垂直于上皮的PAS阳性菌丝,结缔组织内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最可能的病理诊断是

A.白斑

B.红斑

C.口腔结核性炎

D.念珠菌病

E.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答案】D

【学员提问】为什么答案是D而不是B

【解析】此题为口腔念珠菌病病理变化及鉴别诊断方面的考题。口腔念珠菌病有多种表现形式,常见的有急性假膜性、慢性增殖性和慢性萎缩性。其中慢性增殖性念珠菌病又称念珠菌白斑,常发生在近口角的颊黏膜和舌背,表现为非均质性的白色斑块。病理变化较具特征性,有上皮增厚、表层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微脓肿形成、PAS阳性菌丝侵入上皮、固有层炎症细胞浸润,所以答案应选D.

【口腔颌面外科】男性,54岁,骨病变活检镜下见皮质骨表现为层板骨纹理结构粗糙,部分骨细胞消失,骨陷窝空虚,并可见微裂;骨髓小动脉内膜、内弹力层消失,肌层纤维化,外膜增厚。病理诊断应为

A.放射性骨坏死

B.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C.家族性巨颌症

D.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E.慢性局灶性硬化性骨髓炎

【答案】A

【学员提问】不用结合病史吗?

【解析】此题为放射性骨坏死病理变化分析题。从题干中可知本病为骨破坏性病变。骨陷窝空虚,表明有死骨的可能,骨髓动脉的改变说明其供血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均符合放射性骨坏死的病理变化。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以朗格汉斯细胞增生、浸润为主的颌骨病变;其他备选答案中的疾病均有颌骨组织的增生,无死骨形成的倾向。故正确答案应选A.

【口腔牙周病学】男性,25岁,口腔内上下前牙龈乳头消失并凹陷,呈反波浪形,牙龈间乳头颊舌侧分离,可从牙面翻开,下方有牙石、牙垢,无龈坏死。可能的原因是

A.疱疹性龈口炎

B.中性粒细胞缺乏引起龈坏死

C.慢性龈缘炎

D.慢性坏死性龈炎

E.龈乳头炎

【答案】D

【学员提问】为什么?

【解析】此病例的表现是慢性坏死性龈炎的典型表现:龈乳头消失、凹陷,反波浪形,龈乳头颊舌侧分离,可从牙面翻开,而无龈坏死。慢性龈缘炎及龈乳头炎不会出现龈乳头消失及反波浪形龈外形。考生会因对慢性坏死性龈炎的特点掌握不牢而失分。

【口腔颌面外科学】下列哪种肿瘤一般不应做活组织检查:

A.转移性肿瘤

B.恶性黑色素瘤

C.恶性淋巴瘤

D.恶性肉芽肿

E.皮肤癌

【答案】B

【学员提问】请老师解析。

【解析】答案为恶性黑色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主要是在色素痣的基础上发生,主要由损伤、慢性刺激、不恰当的治疗引起,另外,其生长迅速常向四周扩散,以及常发生广泛转移。

根据其表现及临床症状,不宜行活组织检查,因为活检可促使其加速生长,并使肿瘤播散发生远处转移,对于临床不能区别是否为恶性黑色素瘤时可行病灶冷冻活检,并争取一期完成治疗。

【口腔内科学】发生于年轻恒牙的可复性牙髓炎,去净腐质未露髓者,首选治疗方法为:

A.局麻下安抚引流

B.安抚治疗

C.间接盖髓

D.活髓切断

E.局麻拔髓

【答案】C

【学员提问】安抚和间接盖髓分别是什么时候用啊?

【解析】安抚治疗:将具有安抚、镇痛、消炎作用的药物封入窝洞,使牙髓充血恢复正常,消除临床症状的疗法。

适用证:一些深龋患者,无自发痛,但有明显的激发痛,备洞过程中极其敏感。这类病人应该先做安抚治疗,待症状消除后再作进一步处理。

间接盖髓术:深龋引起的可复性牙髓炎、外伤冠折或牙体预备后的大面积牙本质暴露。用具有消炎和促进牙髓-牙本质修复反应的盖髓剂覆盖洞低,促进软化牙本质再矿化和修复性牙本质形成,从而保存全部生活牙髓的方法叫间接盖髓术。

适用证:用于软化牙本质不能一次去净,牙髓-牙本质反应能力下降,无明显主观症状的深龋。

【口腔修复学】牙体缺损修复时,增加患牙抗力的措施:

A.修复体类型的选择设计应考虑到患牙组织结构和缺损情况

B.牙体预备时去除薄壁弱尖

C.牙体预备时尽量保留牙体组织

D.牙体缺损大的应采用辅助增强措施

E.以上都对

【答案】E

【学员提问】B.牙体预备时去除薄壁弱尖?

【解析】薄壁弱尖在受力时候容易折裂,因此在牙体预备的时候是需要避免的,课程中论述的也是此内容。

修复应合乎抗力形与固位形的要求

(1)抗力形;是指在完成修复后,要求修复体和患牙均能抵抗(牙合)力而不致破坏或折裂。增加患牙抗力的措施有以下方面:

1)避免牙体预备后形成薄壁弱尖。修复体应尽可能覆盖保护薄弱部位,防止 力作用在牙体薄弱部位以及与修复体的界面上。

2)牙体预备时去除易折断的薄壁,降低高尖陡坡,修整尖锐的边缘嵴及轴面角。鸠尾峡不能超过两牙尖间距的1/2,根管内径不能超过根径的1/2.

3)牙体缺损大者,应采用辅助增强措施,如采用钉、桩加固后充填,或作成桩核结构。

(2)固位形:是指修复体在行使功能时能抵御各种作用力而不发生移位或脱落的能力。要获得这种固位力,常根据患者牙体缺损情况和口颌系统情况,在患牙上制备成一定的面、洞、沟等几何形状,这种具有增强修复体固位力的几何形状称为固位形。

【口腔组织病理学】下列哪项不是成釉细胞瘤的组织学类型:

A.滤泡型

B.丛状型

C.棘皮瘤型

D.颗粒细胞型

E.嗜酸细胞型

【答案】E

【学员提问】请老师解释一下。

【解析】成釉细胞瘤的组织学类型

1滤泡型 (follicular pattern):肿瘤上皮形成或多或少的孤立性上皮岛。上皮岛中心部由多边形或多角形细胞组成,这些细胞之间彼此疏松连接,类似于成釉器的星网状层。上皮岛的周边部围绕一层立方状或柱状细胞,类似于内釉上皮或前成釉细胞 (preameloblast),细胞核呈栅栏状排列并远离基底膜,即极性倒置 (reversed Polarity)。星网状区常发生囊性变,形成小囊腔,囊腔增大时周边部细胞可被压成扁平状。滤泡之间的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

2.丛状型 (plexiform pattern):肿瘤上皮增殖成网状联结,其周边都是一层立方或柱状细胞,被周边细胞包围的中心部细胞类似于星网状层细胞,但其含量较滤泡型者少。囊腔形成是间质区变性所致,而不是上皮内囊性变。

3.棘皮瘤型。

4.颗粒细胞型。

5.基底细胞型。

6.角化成釉细胞型。

【口腔解剖生理学】有关正中关系的定义中,说法错误的是:

A.下颌适居正中

B.髁状突处于关节窝的后位

C.在适当的垂直距离下

D.它的最后位是下颌后退接触位

E.是一个功能性的下颌位

【答案】E

【学员提问】为什么错?

【解析】正中关系是指下颌不偏左、不偏右,适居正中,髁突处于关节窝的后位,在适当的垂直距离时,下颌骨对上颌骨的位置关系。髁突在关节窝的后位时,髁突对上颌的位置称为正中关系位。它是一个稳定而可重复性的位置,是一个功能性的后退边缘位,如果迫使下颌再向后退,则会由于附着在下颌骨上的肌肉受拉,髁突后方的软组织受压而感到不适。

医学教育网校(www.mod66.com)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