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外科学】腭裂发生于胚胎:
A.第3周
B.第6周
C.第7周
D.第8周
E.第9周以后
【答案】E
【学员提问】不是八周面部就发育结束了吗?
【解析】腭部主要由两个前腭突和两个侧腭突发育而来。前腭突来自中鼻突的球状突,侧腭突来自上颌突。至胎儿第9周时,左右侧腭突与前腭突自外向内、向后方逐渐联合。
【口腔内科学】牙菌斑中“玉米棒”结构主要是由:
A.拟杆菌与链球菌组成
B.微球菌与链球菌组成
C.梭状菌与拟杆菌组成
D.丝状菌与球菌组成
E.螺旋体与球菌组成
【答案】D
【学员提问】什么是玉米棒结构?
【解析】有的教材称为麦穗样结构,是成熟菌斑表面观察见到的,主要是由丝状菌与球菌组成。
成熟菌斑表面形成的特殊结构主要是由丝状菌与球菌组成。
请注意此部分需要注意知识点。
【口腔修复学】临床一般调整下列哪两项因素来达到前伸平衡:
A.切导斜度、补偿曲线曲度
B.髁导斜度、补偿曲线曲度
C.切导斜度、髁导斜度
D.牙尖斜度、定位平面斜度
E.切导斜度、定位平面斜度
【答案】A
【学员提问】不明白。
【解析】切道与切道斜度:切道指在咀嚼过程中,下颌前伸到上、下颌切牙切缘相对后,在返回牙尖交错位的过程中,下颌前牙切缘所运行的轨道。切道斜度是指切道与平面相交所成的角度。其斜度大小,为上、下颌前牙间所存在的覆盖与覆程度所影响。一般说来,切道斜度的大小与覆盖成反变关系,与覆成正变关系。
髁导斜度:为髁槽与水平面的交角,为患者所固有,取得于前伸颌关系。
当作前伸运动,前牙接触而后牙不接触时,通常采用加大补偿曲线曲度(将后牙牙长轴向前倾)或将切导斜度减小,同时下降下前牙以减小切导斜度的方法解决。
【口腔组织病理学】鼻腭管囊肿的病理特征是:
A.纤维囊壁中含有较多淋巴滤泡
B.纤维囊壁中含有较多的上皮团块
C.纤维囊壁中含有较大的血管和神经束
D.纤维囊壁中含有较大的淋巴管
E.纤维囊壁中含有较多的皮脂腺
【答案】C
【学员提问】老师讲解讲解
【解析】鼻腭管囊肿可内衬复层扁平上皮、含黏液细胞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立方上皮或柱状上皮,这些上皮类型可单独或联合存在。邻近口腔部的囊肿常内衬复层扁平上皮,而近鼻腔部者常为呼吸性上皮。结缔组织囊壁内可含有较大的血管和神经束,为通过切牙管的鼻腭神经和血管结构,囊壁内有时可见小灶性黏液腺和散在的慢性炎细胞浸润。祝您学习愉快!
【口腔解剖生理学】下列那个结构不属于下颌下三角的内容:
A.下颌下腺
B.面动脉
C.面静脉
D.舌下腺
E.舌神经
【答案】D
【学员提问】需要讲解。
【解析】下颌下三角的内容
(1)下颌下腺:为主要内容物。下颌下腺深部及其导管,在舌骨舌肌浅面,经下颌舌骨肌后缘进入舌下区。
(2)下颌下淋巴结:主要位于下颌下腺鞘内、下颌下腺与下颌下缘之间。
(3)面静脉:在面动脉稍后方与该动脉并列于咬肌附着处的前缘,向后下方进入颈动脉三角。
(4)面动脉:经下颌下腺深面和上面走行,在咬肌附着处的前缘,绕下颌骨下缘至面部,舌神经、下颌下腺导管和舌下神经均位于下颌下腺深面,在舌骨舌肌的浅面。
【口腔解剖生理学】属于替牙期间的暂时性错是
A.额外牙导致上颌左右中切牙萌出早期出现间隙
B.上下恒切牙萌出早期,可出现前牙反
C.上颌侧切牙初萌时,牙冠向近中倾斜
D.上下颌第一恒磨牙建初期,为完全远中关系
E.恒切牙萌出初期,出现轻度拥挤
【答案】E
【学员提问】D错在哪?
【解析】替牙期间的特点是:磨牙关系偏远中。在建初期,上下颌第一磨牙的关系为远中,到第二乳磨牙脱落后,下颌第一磨牙逐渐向近中移动,成为中性(上下颌第一磨牙正常关系)。
【相关知识】
替牙期间的特点
约在6岁时,第一恒磨牙萌出,即为替牙期的开始。约至l2岁时,乳牙全部为恒牙所替换,即为替牙期的结束。故从6~12岁,皆属替牙期.替牙期间的特点常表现为暂时性错,此类错在的发育过程中常可自行调整为正常。
1.中切牙间间隙:左、右中切牙之间往往有一间隙,待切牙继续萌出,间隙逐渐消失,切牙位置转为正常。
2.侧切牙歪斜:左、右上颌尖牙在颌骨内发育时,每因颌弓增长不足,致使尖牙胚挤压侧切牙根,使侧切牙根向近中倾斜,而牙冠则向侧方歪斜。待尖牙萌出以后,侧切牙根部才不再受挤压,同时牙槽骨又有所增长,侧切牙的牙体长轴可以恢复正常。
3.前牙拥挤:恒切牙初萌时,可能显示拥挤状态,随着颌骨的长大,恒牙列逐渐排齐,牙弓规则。若在颌骨发育完全之后,牙列仍是拥挤的,即属异常。
4.磨牙关系偏远中:在建初期,上下颌第一磨牙的关系为远中,到第二乳磨牙脱落后,下颌第一磨牙逐渐向近中移动,成为中性(上下颌第一磨牙正常关系)。
5.暂时性深覆:前牙也可有暂时性深覆现象,随着恒牙的继续萌出,以及颌骨的生长,前牙的深覆可逐渐成为正常覆。
【口腔内科学】中切牙外伤后向深部嵌入,牙冠外露部分变短,应诊断为A.牙挫伤
B.牙脱位
C.冠折
D.根折
E.冠根折
【答案】B
【学员提问】牙冠变短怎么是牙脱位?
【解析】根据外力方向,可有牙齿脱出、向根尖方向嵌入或唇(舌)向移位等情况。牙齿部分脱位常有疼痛、松动和移位表现,同时因患牙伸长而出现咬合障碍。X线片示牙根尖与牙槽窝的间隙明显增宽。牙齿向深部嵌入者,则临床牙冠变短,其面或切缘低于正常。牙齿完全脱位者,则可见牙齿完全离体或仅有少许软组织相连,牙槽窝内空虚。牙齿脱位不论部分还是完全性者,均常伴有牙龈撕裂和牙槽突骨折。
【颌面外科学】患者男性,59岁,发现右倒耳垂前肿物8个月来诊。自述肿物进行性长大,近1个月来增长较快,并伴有疼痛。检查发现右腮腺区以耳垂为中心可触及一肿物,大小约3.5×3×2cm,质地硬、压痛、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右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问题)该病最可能的诊断是
A.腮腺结核
B.腮腺腺样囊性癌
C.腮腺多形性腺瘤
D.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E.舍格伦综合征
【答案】B
【学员提问】为什么?
【解析】此题需要将题干提示信息和选项综合考虑。题干提示"肿瘤疼痛,右腮腺区以耳垂为中心,质地硬、压痛、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右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考虑为腮腺的恶性肿瘤,选项中符合恶性的只有腮腺腺样囊性癌。腮腺多形性腺瘤在发生恶变的情况下,可出现出现疼痛、瘤体不活动、功能障碍等征象。
【口腔修复学】全冠粘固较长时间后出现过敏性疼痛其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A.继发龋
B.牙龈退缩
C.粘固剂刺激
D.粘固剂溶解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学员提问】C?
【解析】C
题干要求为全冠粘固较长时间后出现过敏性疼痛。粘固剂刺激出现的过敏性疼痛应在粘固时就有。
1、修复体粘固后过敏性疼痛原因
(1)患牙为活髓牙,在经过牙体切割后,暴露的牙本质遇冷、热刺激会出现牙本质过敏现象。
(2)若牙体预备时损伤大,术后未采取保护措施,牙髓常常充血处于激惹状态。
(3)粘固时,消毒药物刺激、戴冠时的机械刺激、冷刺激加上粘固剂中的游离酸刺激,会引起患牙短时疼痛。待粘固剂充分结固后,疼痛一般可自行消失。由于粘固剂为热、电的不良导体,在口内对患牙起到保护作用,遇冷热不再出现疼痛。
(4)若粘固后牙长时间持续疼痛,说明牙髓受激惹严重,或可发展为牙髓炎。
2、修复体使用之后出现过敏性疼痛
(1)继发性龋:多由于牙体预备时龋坏组织未去尽,或未做预防性扩展。
(2)牙龈退缩:修复时牙龈有炎症、水肿或粘固后牙龈萎缩等,均造成牙本质暴露,引起激发性疼痛。
(3)粘固剂脱落或溶解:修复体不密合、松动;粘固剂或粘固操作不良,粘固剂溶解、脱落、失去封闭作用。
【医学教育网校(www.mod66.com)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