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外科学】某患者曾有颏部受力外伤史,后出现进行性开口困难,逐渐发展到完全不能张口,下颌发育不足,左侧髁状突无动度,可能出现的其他表现应该是
A.左侧下颌体、下颌支长,外观丰满
B.左侧下颌体、下颌支短小,外观丰满
C.颏部偏向右侧,右侧面都扁平、狭长
D.颏部偏向左侧,左侧面部扁平、狭长
E.颏部偏向右侧,右侧面部外观丰满
【答案】B
【学员提问】不明白,麻烦老师讲解下!
【解析】依据题干考虑为左侧颞下颌关节内强直。
关节内强直 ①进行性开口困难。②面下部发育畸形,表现为面部两侧不对称,颏部偏向患侧;患侧下颌体、下颌支短小,患侧面部丰满;双侧强直者形成特殊的小颌畸形面容。发病年龄愈小,颜面部发育畸形愈严重,严重者可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③咬合关系紊乱,如果关节强直发病于成年人或青春发育期以后,则面部和咬合关系无明显畸形,仅有开口受限。④髁突活动减弱或消失。⑤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并鉴别纤维性强直和骨性强直。CT及三维重建检查可判断粘连范围、部位及程度。
【口腔内科学】慢性牙周炎的全身治疗包括
A.全身给予抗菌药物
B.控制糖尿病
C.控制重度心血管疾病
D.劝患者戒烟
E.以上均是
【答案】E
【学员提问】请老师解释。
【解析】大多数轻、中度慢性牙周炎患者一般不需使用抗菌药物。重症患者、对常规治疗反应不佳,或出现急性症状,可全身给予抗菌药物。对于一些有全身疾病的牙周炎患者,如重度心血管疾病、未控制的糖尿病等,在牙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给予特殊处理,如在进行牙周全面检查和治疗(尤其是手术)前后需给予抗菌药,以预防和控制全身和局部的感染,一般使用全身给药。同时应积极治疗并控制全身病,以利牙周组织愈合。吸烟者对牙周治疗的反应较差,应劝患者戒烟。
【口腔修复学】义齿固位力与基牙倒凹的深度和坡度的关系
A.倒凹深度越大,固位力越小
B.倒凹坡度越小,固位力越强
C.倒凹深,倒凹坡度小;固位力强
D.倒凹坡度一般应大于10°
E.倒凹深,倒凹坡度大,固位力强
【答案】E
【学员提问】请老师分析一下。
【解析】基牙的倒凹深度是指观测器的分析杆垂直至倒凹区牙面某一点的水平距离,又称作水平倒凹。在卡环固位臂的弹性限度内,倒凹的深度越大。作用于基牙上的正压力越大,固位力就越大。
倒凹的坡度是指倒凹区牙面与基牙长轴之间构成的角度,该角度的大小即为基牙的倒凹坡度。在倒凹深度相同时,坡度越大固位越好,原因是在同等脱位力下,坡度越大对基牙牙面的正压力越大。在相同的he向移动距内,坡度大者需要卡环臂向外移动的量也大,则产生的弹力大,故坡度小者固位效果不如坡度大者,倒凹的坡度一般应大于20°。
【口腔组织病理学】下列哪项是牙本质的反应性改变
A.原发性牙本质
B.小球间牙本质
C.前期牙本质
D.死区
E.髓周牙本质
【答案】D
【学员提问】为什么?
【解析】牙本质的反应性变化
牙本质和牙髓的关系密切,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在病理性刺激存在的情况下,牙本质的结构可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1.修复性牙本质也称反应性牙本质或第三期牙本质。当釉质表面因磨损、酸蚀、龋病等而遭受破坏时,其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及胞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受损的成牙本质细胞部分发生变性,部分细胞可继续形成牙本质。发生变性的细胞可由牙髓中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取代,形成新的成牙本质细胞,在受损处相对的髓腔壁处形成牙本质以保护牙髓,此种牙本质称为修复性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中牙本质小管的数目少而弯曲,有些区域仅有少数小管或不含小管。
修复性牙本质形成时,成牙本质细胞常常被包埋在形成很快的间质中,此后这些细胞变性,遗留一个空隙,很像骨组织,此时称为骨样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与原发性牙本质之间常有一条着色较深的线所分隔。
2.透明牙本质也称硬化性牙本质。当牙本质受到外界刺激后,除形成上述的修复性牙本质外,还可引起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变性,然后有矿物盐沉着而封闭小管,这样可阻止外界刺激传人牙髓。此部分矿化的牙本质中,小管和周围的间质的折光性差别不大,在磨片上呈透明状,称为透明牙本质。
3.死区是牙齿因磨损、酸蚀或龋导致的牙本质小管暴露,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在显微镜透射光下观察时,这部分牙本质呈黑色,称死区。此区的敏感度较低。这种改变常见于狭窄的髓角。因该处成牙本质细胞拥挤。死区的近髓端常有修复性牙本质形成。
【口腔解剖生理学】以下哪支动脉不是颈外动脉的分支
A.甲状腺上动脉
B.舌动脉
C.面动脉
D.上颌动脉
E.眼动脉
【答案】E
【学员提问】为什么?
【解析】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有:
1.甲状腺上动脉 在平舌骨大角稍下方发出。
2.舌动脉 于甲状腺上动脉起点的稍上方,舌骨大角尖处发出。
3.颌外动脉(面动脉) 通常在舌骨大角的稍上方,二腹肌后腥下缘处发出。
4.颌内动脉(上颌动脉) 为颈外动脉的终末支之一,在下颌骨髁状突颈部的后内方发出。
5.颞浅动脉 为颈外动脉的另一终末支。
【口腔解剖生理学】下列关于唇的解剖层次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最外层为皮肤,富于毛囊,皮脂腺和汗腺
B.皮肤下为浅筋膜,较疏松
C.中间为肌层,主要是口轮匝肌
D.肌层内侧紧贴粘膜
E.粘膜上有粘液腺开口
【答案】D
【学员提问】组织病理学上不是说没有粘液腺及皮脂腺吗,解剖上怎么说有呢?
【解析】组织病理学上的论述是:唇红部粘膜下层无粘液腺及皮脂腺,故易于裂。唇粘膜上皮为无角化复层鳞状上皮,棘层较厚。固有层含致密的结缔组织,乳头短而不规则。粘膜下层较厚,内含混合性腺体即唇腺。
唇红为上下唇的游离缘,是皮肤和粘膜的移行区
解剖层次上唇的结构由外向内分为五层。
1.皮肤:富于毛囊、皮脂腺和汗腺。
2.浅筋膜:比较疏松。
3.肌层:主要为口轮匝肌。
4.粘膜下层:有粘液腺和上、下唇动脉。
5.粘膜:有粘液腺开口。
【口腔组织病理学】剥脱性龈病损不包括
A.牙龈红斑
B.牙龈红斑狼疮
C.牙龈类天疱疮
D.牙龈天疱疮
E.牙龈扁平苔藓
【答案】A
【学员提问】为何选A?
【解析】剥脱性龈病损的特征是牙龈鲜红、光亮,或表面脱皮,形成粗糙的糜烂面。由于上皮层的剥脱而形成无上皮的表面。Prinz(1932)首先使用慢性弥漫性剥脱性龈炎的名称,但近来众多的研究证明,所谓的剥脱性龈炎不是或大多数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在牙龈上的表征,其中包括:类天疱疮、扁平苔藓、天疱疮、红斑狼疮等。真正的或称为特发性剥脱性龈炎者为数甚少,仅指那些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的剥脱性龈病损而言。因此不包括A选项。
【口腔内科学】有关乳牙龋病的预防,哪一项是正确的
A.龋病预防工作,应有家长参与完成
B.出生6个月后,即应诱导幼儿刷牙
C.饮食管理主要是进软甜食后要刷牙
D.氟化亚锡和氟化银可作预防药物使用
E.3岁以后使用含氟牙膏防龋
【答案】A
【学员提问】其它几项各错在哪?
【解析】
1.乳牙一旦萌出,应天天清洁牙面,可用软纱布蘸白开水轻轻擦牙面,进甜食后也应清洗牙面。上小学前(6岁前)家长每天应给孩子刷一次牙。B选项不正确。
2.乳牙龋病的预防需要平衡饮食,科学进甜食与糖。适当控制间食的次数。乳牙萌出,应天天清洁牙面,而不仅仅是在进软甜食后。C选项不正确。
3.氟化银毒性较大,不可作预防药物使用。D选项不正确。
4.牙膏的吞咽量随年龄而异,4~5岁儿童每人每次使用0.5g牙膏,可能吸收26%~33%,6~7岁吸收为25%~28%。因此对于6岁以下的儿童,含氟牙膏的用量要少,另外不可吞食含氟牙膏。须嘱咐儿童吐出唾液混合物,避免过多摄入。在一般情况下,儿童使用少量含氟牙膏刷牙,不会引起氟牙症,只有在儿童年龄太小,吞咽反射尚未完全建立之前,经常使用含氟牙膏,吞咽过量,才有可能引起某些牙的轻度氟牙症。另外,在饮水氟含量过高,有地氟病流行的地区,6岁以下的儿童不推荐使用含氟牙膏。因此E选项的论述不确切。
【口腔颌面外科学】一患者张口中度受限,被动开口度大于自然开口度,左侧关节区深部疼痛,相当于下关穴处有压痛,开口型偏左,应考虑为
A.左侧翼外肌痉挛
B.左侧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C.左侧关节盘后区损伤
D.左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E.右侧翼外肌功能亢进
【答案】A
【学员提问】为什么B不对?
【解析】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常伴发翼外肌痉挛和关节滑膜炎或关节囊炎,此时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兼有两者的表现。在临床表现上与翼外肌痉挛难区分。但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一般无疼痛,而翼外肌痉挛病人自觉关节区或关节周围疼痛,可以指出疼痛处在关节区深部。在开口度上,翼外肌痉挛时的被动开口度可大于自然开口度。依据以上内容,此患者应考虑为翼外肌痉挛。
【相关知识】
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临床特征:主要症状为开口初期或开口初、闭口末弹响,开口型异常。随着关节盘移位程度的加重,弹响也可见于开口中期及末期。一般无疼痛。许勒位片可见髁状突后移位。关节造影片可见关节盘前移位,开口时恢复正常盘-突位置关系。病变常伴有翼外肌痉挛和关节盘后区损伤,可兼有后两者的临床表现。
翼外肌痉挛的临床特征:关节区或关节周围开口及咀嚼痛,一般无自发痛。检查时可见开口中度受限,开口型偏向患侧,被动开口度大于自然开口度。一般无关节弹响,但髁突动度明显减小。可以出现急性关系紊乱。
【医学教育网校(www.mod66.com)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