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执业医师《答疑周刊》2010年第4期

【口腔颌面外科学】面颊部软组织出血时,应该压迫哪一动脉

A.上唇动脉

B.颌外动脉

C.颞浅动脉

D.颌内动脉

E.耳后动脉

【答案】B

【学员提问】请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颌外动脉的分布。

颌外动脉在跨越下颌骨体下缘处位置表浅,由体表能摸到动脉搏动。同时当颜面中下区域损伤出血较多时,可在咬肌附着处前缘下颌骨体外面压迫颌外动脉,使其供应区的创口止血。颌外动脉的主要分支有:

(1)下唇动脉:起于口角平面之下近口角处,迂曲前行于三角肌深面、穿入口轮匝肌,沿下唇粘膜下层行至中线,与对侧同名动脉相吻合,此外尚与下牙槽动脉分出的颏动脉吻合。下唇动脉供应下唇粘膜、腺体和下唇诸肌。

(2)上唇动脉:于口角附近发出后进入上唇,穿口轮匝肌与唇粘膜之间前行至中线,与对侧同名动脉吻合,供应上唇。两侧上、下唇动脉在距唇红缘深面约 4mm处的唇粘膜下,行至中线,互相吻合成围绕口裂的动脉环,以手指捏住上唇或下唇的边缘,可扪及动脉环的搏动。临床行唇裂修复术或严重的唇外伤出血,可用唇夹或拇食二指夹持口唇进行暂时止血。

(3)内眦动脉:为颌外动脉的末段,经鼻的外侧上行,分支供应鼻背和鼻翼,动脉终端行至眼内眦,与眼动脉的分支相吻合。有时内眦动脉缺如,即由眼动脉或眶下动脉的分支代替。

(4)颏下动脉:为较大的一支,在颌外动脉即将转至面部时发出。在下颌骨下缘下方,沿下颌舌骨肌浅面前行至颏下,分支布于舌下腺、颏部各肌与皮肤,以及舌骨上区的前部,并与舌下动脉、下唇动脉、颏动脉相吻合。临床用的颈阔肌皮瓣在舌骨上区部分的血供主要来自颏下动脉。

(5)腭升动脉:起自颌外动脉起始部,为滋养腭肌的主要动脉。上行于茎突舌肌与茎突咽肌之间,然后循咽上缩肌与翼内肌之间上升至颞骨岩部,再从此沿腭帆提肌至腭部,分布于软腭及腭扁桃体。

【口腔内科学】用于牙周植骨术的骨材料是

A.自体骨

B.异体骨

C.异种骨

D.羟基磷灰石

E.以上都是

【答案】E

【学员提问】应该是什么呀

【解析】选择E.以上都是

通过移植自体骨、异体骨或骨替代品达到牙槽骨病损的修复。

【口腔修复学】如果患者作桩核冠修复,选择最佳桩核的类型为

A.成品不锈钢冠桩,加树脂桩核

B.成品不锈钢冠桩,加银汞桩核

C.个别铸造冠桩,加树脂桩核

D.不锈钢丝冠桩,加树脂桩核

E.个别铸造桩核

【答案】E

【学员提问】为什么?

【解析】桩冠的固位力主要取决于冠桩与根管壁之间的摩擦力和粘固剂产生的粘结力。理想的冠桩外形应是与牙根外形一致的一个近似圆锥体,各部横径都不超过根径的1/3,而且与根管壁密合,所以只有个别铸造桩核可达到桩与根管壁密合。最佳桩核类型只能从答案C和E中选择。但由于树脂核与金属核相比,其耐磨损性、抗折裂性能等均不如金属,所以最佳桩核应选个别铸造桩核,因此选答案E.

【口腔组织病理学】下列哪项不是静止期牙周炎的病理变化

A.沟内上皮和袋壁上皮增生明显

B.牙周膜炎症反应明显减少

C.牙槽骨的吸收呈静止状态

D.牙槽嵴出现新骨形成

E.牙骨质表面出现类骨质

【答案】A

【学员提问】麻烦老师了。

【解析】牙周炎静止期(修复期)的病理变化

1.牙周袋的袋壁组织在炎症修复期,可观察到在炎症中心区的边缘部位,有大量新生的成纤维细胞,并见增生、扩张、充血的毛细血管,其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形成炎性肉芽组织。在修复后期,牙周袋上皮下方或炎性肉芽组织下方与牙槽骨之间,可见大量新生的纤维结缔组织,或见粗大的胶原纤维增生,其间炎症成分较少,仅在增生的血管周围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2.牙槽骨吸收处于静止状态,一般观察不到破骨细胞。常可见原有的骨吸收陷窝区又有类骨质形成。原被吸收破坏的牙槽嵴顶部可见类骨质或新骨形成。

3.牙根面的牙骨质也出现新生现象。常见增生的粗大胶原纤维束附着的根面牙骨质,被牵拉而增厚或呈棘状增生。被吸收的根面牙骨质,也见新生的牙骨质修复。

4.增宽的牙周膜间隙,由于新骨形成,又恢复原有形态。牙周膜的主纤维束的排列也随着骨的修复过程而重新调整。

【口腔解剖生理学】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分成5支,分别是

A.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颊神经、颈神经

B.眼神经、耳颞神经、下颌神经、颊神经、颈神经

C.眼神经、上颌支、下颌支、下颌缘支、颈支

D.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

E.颞支、颧支、下颌缘支、颊支、舌下支

【答案】D

【学员提问】能释一下吗?

【解析】面神经出茎乳孔后,主干前行进入腮腺实质,在腺内分支组成腮腺内丛发分支至腮腺前缘,分布于面部诸表情肌。

①颞支:支配额肌和眼轮匝肌;

②颧支:3-4支,支配眼轮匝肌及颧肌;

③颊支:3-4支,支配颊肌,口轮匝肌及其他口周围肌,

④下颌缘支:分布于下唇诸肌,

⑤颈支:支配颈阔肌。

【外科基础】地震现场,一工人左腰及下肢被倒塌之砖墙压住,震后6小时救出,4小时送抵医院。诉口渴,尿少,呈暗红色。检查,脉搏120次/ 分,血压95/70mmHg,左下肢明显肿胀,皮肤有散在淤血斑及水疱,足背动脉搏动较健侧弱,趾端凉,无骨折征。首先应采取的处理是

A.止痛

B.左下肢固定

C.镇静

D.胸腔闭式引流

E.吸氧

【答案】B

【解析】

题中该患者考虑为挤压伤综合征。挤压伤为肌丰富的肢体或躯干在受到外部重物(如倒塌的工事或房屋)数小时的挤压或固定体位的自压(如全麻手术病人)而造成的肌组织创伤。伤部受压后可出现严重缺血,解除挤压后因液体从血管内外渗而出现局部严重肿胀,致使血管外间质压力增高,反转来又进一步阻碍伤部的血循环。此时,血管内可发生血栓,组织细胞可出现变性坏死。大量的细胞崩解产物,如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被吸收后可引起急性肾衰,即挤压伤综合征。

【相关内容】

挤压伤综合征的治疗原则:

一、紧急处理

1.立即解除外力压迫,伤肢制动。

2.开放伤口和活动出血者,应止血,勿用加压包扎和止血带。

二、全身治疗

1.防止休克,纠正酸中毒及高钾血症。

2.应用利尿剂,应用20%甘露醇,每日1-2g/kg.

3.控制感染,应用广谱抗菌药物。

4.高压氧疗。

三、透析治疗。

四、局部治疗。

1.早期有效的筋膜间隙切开减压。

2.截肢:对肌肉坏死的肢体,一旦出现肌红蛋白尿或其他早期肾衰征象,应果断截肢。

【颌面外科】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癌前状态不包括

A.口腔扁平苔藓

B.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

C.红斑

D.上皮过角化

E.梅毒

【答案】C

【解析】

口腔面颊部常见的癌前状态被认为有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盘状红斑狼疮、上皮过度角化、先天性角化不良以及梅毒、着色性干皮病等,对于扁平苔藓,尤其是糜烂型及萎缩型扁平苔藓久治不愈者,应充分提高警惕,据文献报告,扁平苔藓的恶变率在1%~10%之间。因此此题选C.

【相关内容】

癌前病损"和"癌前状态"是两个概念。

癌前病损是一种在形态学上改变的组织,较外观相应正常的组织具有更大的发癌可能。

癌前状态是一种显著增加发癌危险的一般状态。

它们的区别在于,癌前病损已经有形态学上的改变。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癌前病损有白斑、红斑或红白斑。

医学教育网校(www.mod66.com)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