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牙反(牙合)的可能病因错误
A.乳磨牙早失或滞留
B.后牙区拥挤
C.单侧咀嚼
D.唇腭裂
E.前牙反(牙合)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前牙反(牙合)是后牙反(牙合)的可能病因。
2、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后保持与一般正畸患者有何不同
A.没什么不同
B.需要长期保持
C.允许有较多牙移动
D.吃饭时不必戴用
E.可采用正位器作牙列最后精细调整移动的保持法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其固位期要长,可配台制做牙周夹板使之永久固位,定期进行牙周复诊。
3、以颈部和额、颊、颅等骨作为作为支抗的力属于
A.重度力
B.间歇力
C.矫形力
D.颌外力
E.肌力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颌外力以颈部和额、颊、颅等骨作为作为支抗的力。
4、中重度的牙周炎患者,一般应牙周治疗多久后再酌情进行正畸治疗。
A.1~2个月
B.2~3个月
C.3~4个月
D.4~6个月
E.6~8个月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中重度的牙周炎患者一般应牙周治疗至少4~6个月进行正畸治疗
5、患者,男性,12岁,主诉:牙列不齐,嘴唇突。临床检查:恒牙列,右侧磨牙关系远中尖对尖,左侧磨牙完全远中,上下牙列轻度拥挤,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Ⅲ度,下中线左偏约2mm,有咬下唇习惯,正面观轻度开唇露齿,侧面观面型突,颊唇沟深。功能检查:下颌前伸后侧貌改善。X线检查:∠SNA80.5°,∠SNB73.2°,Ul/SN105°,L1/MP92°,MP/SN32.50°。根据以上检查结果,对此患者正确全面的诊断是
A.安氏Ⅰ类,骨性Ⅱ类,高角
B.安氏II类,骨性I类,高角
C.安氏II类,骨性I类,均角
D.安氏II类,骨性II类,均角
E.安氏Ⅱ类,骨性II类,高角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据患者症状及临床检查可诊断为安氏II类,骨性II类,均角。
6、患者,男,25岁,口唇闭合时呈现口腔周围肌肉有紧张感。面中1/3前突,面下1/3高度偏大。Ⅲ度深覆(牙合),覆盖6mm,磨牙呈远中关系。∠ANB=6°,∠FMA=35°,上颌拥挤6mm,下颌无拥挤。对此患者的矫治设计最可行的是‘
A.非拔牙
B.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
C.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一前磨牙
D.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高角型的骨性上颌前突矫治设计最可行的是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
7、患者,男性,11岁,因“地包天”要求矫治。临床检查:恒牙(牙合),4个切牙反(牙合),下前牙存在间隙且舌倾,磨牙完全近中关系,凹面型。功能检查:下颌可后退至前牙对刃。X线检查:∠ANB小于0°。对于此患者正确的诊断是
A.牙性前牙反(牙合)
B.功能性前牙反(牙合)
C.骨性前牙反(牙合)
D.牙性伴功能性前牙反(牙合)
E.骨性伴功能性前牙反(牙合)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据患者主诉、临床检查的情况,考虑诊断为骨性伴功能性前牙反(牙合)。
8、吮吸活动一般持续到什么时候后属于口腔不良习惯
A.1岁
B.2岁
C.3岁
D.4岁
E.5岁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吮吸活动一般持续到3岁后属于口腔不良习惯。
9、MTM改善前牙区美观及咬合可实现
A.纠正重度前牙反(牙合)
B.关闭前牙间隙
C.牙弓间隙足够时,纠正前牙扭转、错位
D.纠正牙及牙槽性前牙反(牙合)
E.除A外皆可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MTM改善前牙区美观及咬合可实现关闭前牙间隙、牙弓间隙足够时,纠正前牙扭转、错位、纠正牙及牙槽性前牙反(牙合)。
10、以下哪个属于暂时性错(牙合)的表现
A.上颌左右中切牙萌出早期,出现间隙
B.上颌侧切牙初萌时,牙冠向远中倾斜
C.上下颌第一恒磨牙建初期,可能为尖对尖的关系
D.上下恒切牙萌出早期,可出现前牙深覆(牙合)
E.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暂时性错(牙合)的表现:上颌左右中切牙萌出早期,出现间隙;上颌侧切牙初萌时,牙冠向远中倾斜;上下颌第一恒磨牙建初期,可能为尖对尖的关系;上下恒切牙萌出早期,可出现前牙深覆(牙合);横切牙萌出早期,可能因较乳牙大,而出现轻度拥挤现象。
11、成人正畸治疗的生理特点有
A.生长潜力有限,组织反应较慢;口腔疾病较多,咬合已趋于稳定
B.成人对治疗中的微小变化更敏感
C.成人对正畸治疗的态度主动合作
D.成人对美观要求更高,更偏重口唇区的美观及整体容貌的改善
E.成人治疗疗程长,治疗结束后需长时间戴保持器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生长潜力有限,组织反应较慢;口腔疾病较多,咬合已趋于稳定是成人正畸治疗的生理特点。
12、下述哪一类是活动矫治器
A.方丝弓矫治器
B.细丝弓矫治器
C.舌侧矫治器
D.MBT矫治器
E.功能矫治器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功能矫治器也是一种可摘矫治器,大多数功能矫治器由塑料部分及金属弓丝两部分构成。与一般可摘矫治器不同的是,它主要不是通过弹簧给牙齿加力而矫治错(牙合),在口内也没有严格的固位,其作用主要是通过改变下颌的位置,从而改变口面部肌肉的功能以调整牙(牙合)和颌骨的发育。它可以矫治正在形成中的错(牙合),因此常应用于有早期骨性牙颌畸形特征的患者和因口面肌肉功能异常引起的错(牙合)。它的主要使用对象是替牙期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