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腮腺炎临床表现:
腮腺区肿胀,有时突然从腮腺导管口流出稠而有咸味的液体,随之胀痛减轻,甚至消失;持续性腮腺区疼痛、不适,唾液分泌减少,口干、口臭等;进食或看见食物,尤其是酸性食物,唾液分泌量增加,导管排出受阻,即加剧腮腺区的疼痛与肿大,停食后症状又逐渐消失。一般不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1.慢性唾液腺炎:以慢性化脓性唾液腺炎多见,多发生于下颌下腺及腮腺。可由结石、异物、瘢痕挛缩等堵塞导管和放射线损伤后继发感染而发病;也可由急性唾液腺炎变而来。长期口腔内压力增高如口吹乐器等,可逆行感染发生慢性唾液腺炎。常为单侧发病,唾液腺局部肿大,酸胀感,进食时加重。挤压患侧唾液腺,导管口流出少量黏稠而有咸味的液体。唾液腺造影表现为主导管呈腊肠状,末梢导管呈点球状扩张。
镜下见唾液腺导管扩张,导管内有炎症细胞;导管周围及纤维间质中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或形成淋巴滤泡;腺泡萎缩、消失而为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取代;小叶内导管上皮增生,并可见鳞状化生。
2.慢性复发性腮腺炎:表现为病因不明的反复唾液腺肿胀。可能与自身免疫病有关。以3~6岁儿童、中年女性多见。单侧或双侧腮腺反复肿胀,伴不适,唾液混浊黏稠,挤压腺体可见导管口有脓液或胶冻状液体溢出。唾液腺造影可见末梢导管呈点状或斑片状扩张。
病理表现为小叶内导管囊状扩张,导管上皮增生,囊壁为一至数层偏平上皮,囊腔可融合;附近导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或形成淋巴滤泡;腺泡细胞萎缩。唇腺活检表现为腺体萎缩,间质中淋巴细胞浸润。
3.慢性硬化性下颌下腺炎:是伴有无痛性肿胀的下颌下腺慢性炎症,临床上类似肿瘤,又称Küttner瘤。与逆行性感染、异物和涎石引起的唾液排出障碍或自身免疫病有关。好发于成人男性。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下颌下腺无痛性肿胀,病期长达数月至十余年。挤压下颌下腺有黏稠的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流出。下颌下腺造影显示腺泡消失和导管扩张。镜下主要表现为下颌下腺导管周围纤维化,小叶间结缔组织显著增生,并有玻璃样变性;导管扩张,导管上皮可发生鳞状上皮化生;腺泡萎缩消失,为淋巴细胞取代,可形成淋巴滤泡。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治疗: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采用综合疗法,如采用导管内注射抗菌素、造影用碘油;采用超短波、红外线、氦氖激光等物理疗法:如有涎石应先去除涎石,导管狭窄应先扩大导管。一般先药物后考虑手术。慢性复发性腮腺炎儿童和成人的治疗有所不同。在儿童要多饮水,每天按摩腺体帮助排睡,保持口腔卫生等;若有急性炎症表现则可用抗生素。成年人慢性复发性腮腺炎的治疗基本原则同上,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如能发现发病因素如结石、导管口狭窄,可先去除结石或扩张导管口(用钝头探针仔细插入导管内,先用较细者,再用较粗者逐渐扩大)。也可向导管液入药物,如碘化油、各类抗生素等。经上述治疗仍无效,可考虑手术。手术治疗方式有二:一是作导管结扎术,可从口腔内进行(图1)。适应证的选择条件必须是腮腺导管系统经抗生素反复冲洗,粘液脓性分泌物明显减少或停止方可施行。结扎术后可口服硫酸阿托品片,每日1?3次,每次0.3mg,共服用3?5日。腮腺区加压包扎,以促使腺体萎缩。术后并发症主要是粘液脓性分泌物自发破溃疡或形成潴留脓肿。手术方法之二是在各种保守治疗及导管结扎术失败而病员有手术愿望时,可行保存面神经的腮腺腺叶切除术。由于长期炎症的影响,纤维组织形成而周围组织粘连,分离面神经经较为困难。术后如有面瘫表现可用维生素Bi及B12并配合理疗。必须强调的是应将腺组织尽可能摘除,并应将腮腺导管全长完全切除,否则术后在残存导管段仍可能形成潴留脓肿。 (1)腮腺导管内置钝头探针,顺导管切开颊粘膜(2)游离导管并结扎(3)切断导管及腮腺导管乳头(4)缝合颊粘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