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炎是指牙齿组织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而发生的急、慢性炎症。医学上将围绕并覆盖在牙齿周围及槽突表面的口腔粘膜称之牙龈。由于几乎每人在一生的某个时期均会发生程度和范围不等的慢性牙龈炎,完全有理由说:牙龈炎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
牙龈炎症状
患有牙龈炎,齿龈会红肿,或有出血现象。若刷牙时发觉牙齿容易出血,或牙齿有触痛情况,便需要看牙科医生。牙龈炎有各种类型,但最常见的、发病率最高的是慢性单纯性龈炎,这种牙龈炎又称为不洁性龈炎、边缘性龈炎,通常所说的牙龈炎就是慢性单纯性龈炎。慢性单纯性龈炎只侵犯牙龈组织,不侵犯其他牙周组织。这种龈炎是由于龈缘附近牙面上的菌斑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病因明确,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普遍,患病率在70%-90%左右,4-5岁以前通常不发生龈炎,大多数从5岁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和严重性也逐渐增加,到青春期达高峰,青春期过后,牙龈炎的患病率随年龄的才长而缓慢下降,成年人牙龈炎患病率较低。
轻度的慢性单纯性牙龈炎所侵犯的是游高龈和龈乳头,严重者可侵犯附着龈、前牙区,尤以下颌前牙炎症明显。咬水果或刷牙时,牙龈出血。健康的牙龈即使用力刷牙,不会发生出血。正常的游离龈是很薄且紧贴牙面,牙龈有炎症时,龈缘充血发红、肿胀、松软,龈缘变厚,牙间乳头变为钝圆,与牙面不紧贴,而且龈沟加深,严重者附着龈可因组织水肿,点彩消失,表面光亮,龈缘可有糜烂或肉芽增生,龈袋溢脓。龈炎进一步发展,牙龈大量毛细血管增生扩张、高度充血,大量炎症细胞和组织液渗出,导致牙龈肥大,可覆盖部分牙冠,此时牙龈呈深红或暗红,探诊极易出血。病程较长者,可导致牙龈纤维增殖,牙龈增生突起,此时牙龈颜色轻度发红或接近正常,质地较硬,出血较少。本病由于只侵犯牙龈,不侵犯其他牙周组织,所以牙齿不发生松动,X光片检查牙槽骨、牙周膜、牙骨质无异常。
牙髓炎分类
可复性牙髓炎
可复性牙髓炎是一种病变较轻的牙髓炎,亦称牙髓充血。临床上患牙当受到温度刺激时产生短暂、尖锐的疼痛,当刺激除去后,疼痛立即消失,可复性牙髓炎的治疗主要是去除刺激,消除炎症,待症状后按深龋处理治疗。
不可复性牙髓炎
不可复性牙髓炎按其临床经过特点,又分为: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逆行性牙髓炎
急性牙髓炎
急性牙髓炎临床表现是发病急、疼痛剧烈,临床所见急性牙髓炎(龋源性)大多是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急性牙髓炎的剧烈的的疼痛的特点是自发性和阵发性痛,温度刺激的使重、疼痛常不能定位。疼痛常在夜间发作。急性牙髓炎的治疗应先急处理(开髓引流、安抚镇痛、药物镇痛),待症状缓解后再行牙髓病治疗。
慢性牙髓炎
牙髓炎的发生多为龋病所致,随着龋病的逐渐侵害,牙髓也就发生慢性炎症。慢性牙髓炎没有剧烈的自发痛,但有较长期的遇冷热刺激痛史,疼痛性质为胀痛。
逆行性牙髓炎
逆行性牙髓炎是牙周病患牙的牙周组织破坏后,感染通过侧、副根管或根尖孔进入牙髓引起的牙髓炎症。临床表现一般为急性炎症,为自发性和阵发性疼痛,对冷热刺激敏感或有放射性疼痛,治疗时则按急性牙髓炎处理。但亦可表现为慢性牙髓炎症状,则无明显自发痛,疼痛性质为胀痛,对冷热刺激敏感,则可按牙髓炎处理。
牙髓变性
牙髓变性是很常见的牙髓病变,种类很多,临床上以牙髓钙化变性和牙内吸收为多见。牙髓钙化变性是由于牙髓发生血循环障碍形成髓石,充满髓室。临床上髓石一般不引起症状,仅在X线照片检查时发现,牙髓钙化变性的治疗要视其钙化情况而决定采取根管治疗还是塑化治疗。
牙内吸收是牙髓组织变性成为炎性肉芽组织,使牙体从髓腔内部开始吸收。临床上一般无自觉症状,牙内吸收后期,在冠部吸收近表面时,可透露出肉芽组织颜色使该处牙冠呈粉红色。牙内吸收的患牙一般需拔除,若牙内吸收早期可考虑尝试牙髓拔除后行根管治疗。
牙髓坏死
牙髓坏死为牙髓组织的死亡,常由各型牙髓炎发展而来,其次最常见的原因是外伤。临床上一般无疼痛症状,常由于合并根尖周围炎而就诊。患牙一般有牙髓炎或牙外伤史,牙体变色并失去光泽,冷热刺激无痛。牙髓坏死的治疗一般是牙髓摘除术后行根管治疗或可行塑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