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斑致病性的学说

近100多年来关于牙周病细菌病因,由于时代背景研究方法、认识观点不同,形成了争论最激烈的两大派系

非特异性菌斑学说Non-specificplaquehypothesis

特异性菌斑学说Specificplaquehypothesis

非特异性菌斑学说

1890年Miller提出牙周病是由非特异性的口腔正常菌群的混合感染所致

主要观点

不同个体、不同位点以及不同类型的牙周病之间菌斑组成相似,牙周病的发生发展是菌斑量堆积的结果,即由非特异的口腔菌群混合感染所致。

依据

1965Löe报告的实验性龈炎

临床观察:菌斑多,牙龈炎症也重。

总体清除菌斑,对牙周病治疗有效。

不能解释的现象

牙周病的位点差异和个体差异

特异性菌斑学说

主要观点:不同类型的牙周病由不同的特异性细菌所致

依据:局限性侵袭性牙周炎患者深牙周袋中检出Aa。

存在问题:不同类型的牙周病并未能分离出其特殊的致病菌

菌群失调学说

破坏性牙周病是由于口腔中的正常菌群在龈下定居,其中某些毒力较大的细菌出现频率高,所占比例和绝对数也高,并具有干扰宿主防御系统的能力,因此在发病中的作用较另一些细菌大,牙周炎是一种机会性感染。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