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解剖生理学】下列关于唇的解剖层次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最外层为皮肤,富于毛囊,皮脂腺和汗腺
B.皮肤下为浅筋膜,较疏松
C.中间为肌层,主要是口轮匝肌
D.肌层内侧紧贴粘膜
E.粘膜上有粘液腺开口
【答案】D
【学员提问】组织病理学上不是说没有粘液腺及皮脂腺吗,解剖上怎么说有呢?
【解析】组织病理学上的论述是:唇红部粘膜下层无粘液腺及皮脂腺,故易于裂。唇粘膜上皮为无角化复层鳞状上皮,棘层较厚。固有层含致密的结缔组织,乳头短而不规则。粘膜下层较厚,内含混合性腺体即唇腺。
唇红为上下唇的游离缘,是皮肤和粘膜的移行区
解剖层次上唇的结构由外向内分为五层。
1.皮肤:富于毛囊、皮脂腺和汗腺。
2.浅筋膜:比较疏松。
3.肌层:主要为口轮匝肌。
4.粘膜下层:有粘液腺和上、下唇动脉。
5.粘膜:有粘液腺开口。
【口腔组织病理学】剥脱性龈病损不包括
A.牙龈红斑
B.牙龈红斑狼疮
C.牙龈类天疱疮
D.牙龈天疱疮
E.牙龈扁平苔藓
【答案】A
【学员提问】为何选A?
【解析】剥脱性龈病损的特征是牙龈鲜红、光亮,或表面脱皮,形成粗糙的糜烂面。由于上皮层的剥脱而形成无上皮的表面。Prinz(1932)首先使用慢性弥漫性剥脱性龈炎的名称,但近来众多的研究证明,所谓的剥脱性龈炎不是或大多数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在牙龈上的表征,其中包括:类天疱疮、扁平苔藓、天疱疮、红斑狼疮等。真正的或称为特发性剥脱性龈炎者为数甚少,仅指那些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的剥脱性龈病损而言。因此不包括A选项。
【口腔内科学】有关乳牙龋病的预防,哪一项是正确的
A.龋病预防工作,应有家长参与完成
B.出生6个月后,即应诱导幼儿刷牙
C.饮食管理主要是进软甜食后要刷牙
D.氟化亚锡和氟化银可作预防药物使用
E.3岁以后使用含氟牙膏防龋
【答案】A
【学员提问】其它几项各错在哪?
【解析】
1.乳牙一旦萌出,应天天清洁牙面,可用软纱布蘸白开水轻轻擦牙面,进甜食后也应清洗牙面。上小学前(6岁前)家长每天应给孩子刷一次牙。B选项不正确。
2.乳牙龋病的预防需要平衡饮食,科学进甜食与糖。适当控制间食的次数。乳牙萌出,应天天清洁牙面,而不仅仅是在进软甜食后。C选项不正确。
3.氟化银毒性较大,不可作预防药物使用。D选项不正确。
4.牙膏的吞咽量随年龄而异,4~5岁儿童每人每次使用0.5g牙膏,可能吸收26%~33%,6~7岁吸收为25%~28%。因此对于6岁以下的儿童,含氟牙膏的用量要少,另外不可吞食含氟牙膏。须嘱咐儿童吐出唾液混合物,避免过多摄入。在一般情况下,儿童使用少量含氟牙膏刷牙,不会引起氟牙症,只有在儿童年龄太小,吞咽反射尚未完全建立之前,经常使用含氟牙膏,吞咽过量,才有可能引起某些牙的轻度氟牙症。另外,在饮水氟含量过高,有地氟病流行的地区,6岁以下的儿童不推荐使用含氟牙膏。因此E选项的论述不确切。
【口腔颌面外科学】一患者张口中度受限,被动开口度大于自然开口度,左侧关节区深部疼痛,相当于下关穴处有压痛,开口型偏左,应考虑为
A.左侧翼外肌痉挛
B.左侧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C.左侧关节盘后区损伤
D.左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E.右侧翼外肌功能亢进
【答案】A
【学员提问】为什么B不对?
【解析】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常伴发翼外肌痉挛和关节滑膜炎或关节囊炎,此时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兼有两者的表现。在临床表现上与翼外肌痉挛难区分。但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一般无疼痛,而翼外肌痉挛病人自觉关节区或关节周围疼痛,可以指出疼痛处在关节区深部。在开口度上,翼外肌痉挛时的被动开口度可大于自然开口度。依据以上内容,此患者应考虑为翼外肌痉挛。
【相关知识】
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临床特征:主要症状为开口初期或开口初、闭口末弹响,开口型异常。随着关节盘移位程度的加重,弹响也可见于开口中期及末期。一般无疼痛。许勒位片可见髁状突后移位。关节造影片可见关节盘前移位,开口时恢复正常盘-突位置关系。病变常伴有翼外肌痉挛和关节盘后区损伤,可兼有后两者的临床表现。
翼外肌痉挛的临床特征:关节区或关节周围开口及咀嚼痛,一般无自发痛。检查时可见开口中度受限,开口型偏向患侧,被动开口度大于自然开口度。一般无关节弹响,但髁突动度明显减小。可以出现急性关系紊乱。
【口腔内科学】某患者诊断为急性根尖周炎,要行根管治疗,开始1周症状明显缓解,后因工作忙未及时就诊,3个月期间换了3次FC,封药后症状加重。分析其原因,考虑主要是
A.感染没有控制
B.药效丧失
C.药物半抗原作用
D.机体抵抗力降低
E.化学性根尖周炎
【答案】A
【学员提问】为什么?
【解析】第一次封FC症状明显缓解,后来换药后症状加重,因为封药时间不是很长,不会考虑化学性根尖周炎,只能考虑变态反应FC可作为半抗原性物质,攻击致敏机体后,可引起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更换消毒药物了,比如氢氧化钙糊剂消毒。
【口腔内科学】粘膜下脓肿形成后,炎症转化为
A.慢性牙周炎
B.慢性根尖周炎
C.骨膜下脓肿
D.牙髓坏疽
E.急性根尖周炎
【答案】B
【学员提问】什么情况下转为。骨膜下脓肿?
【解析】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的过程经历三个阶段,是疾病发展的一个过程。其临床表现如下:1)根尖周脓肿:自发持续性剧烈跳痛,伸长感加重,触痛重,叩痛(+++),松动Ⅱ~Ⅲ度,患牙根尖部相应的唇、颊侧牙龈潮红,有扪痛、肿胀不明显。2)骨膜下脓肿:上述症状加重,患者痛苦面容、根尖区牙龈肿胀明显、移行沟变平,扪痛并有深部波动感;区域淋巴结肿大、压痛,相应面颊部软组织呈反应性水肿;全身不适,体温升高(38℃左右),白细胞记数增高,多在(10~12)×l09/L. 3)黏膜下脓肿:上述症状明显减轻,相应根尖部的牙龈肿胀局限,呈半球形隆起,叩痛(+~++),扪诊波动感明显,全身症状缓解。
【口腔内科学】慢性牙周炎的主要特征,除外
A.牙龈炎症
B.牙龈退缩
C.附着丧失
D.牙槽骨吸收
E.牙周袋的形成
【答案】B
【学员提问】 牙龈退缩是什么原因呢
【解析】慢性牙周炎患者主要特征(牙周袋形成、牙龈炎症、牙周附着丧失、牙槽骨吸收)牙龈退缩原因: 第一,刷牙不当。刷牙时使用刷毛过硬的牙刷,牙膏中摩擦剂的颗粒太粗,或者是使用拉锯式的横刷法,都可以导致牙龈退缩。第二,牙周病导致牙齿松动、牙龈退缩、牙冠变长,前牙可出现扇形移位,牙龈出现反复脓肿,最后会发展到牙齿脱落。第三,镶牙不当也可导致牙龈退缩。
【口腔颌面外科】某舌癌患者因术后放疗造成患侧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并继发感染,局部反复肿胀,伴剧烈疼痛。以下治疗措施中,哪项是不适当的
A.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B.高压氧治疗
C.理疗
D.局部冲洗,保持引流通畅
E.在健康骨质范围内施行死骨切除术
【答案】C
【学员提问】为什么?
【解析】放射性颌骨坏死与化脓性骨髓炎不同,虽已形成死骨,却无明显界限,而且是慢性进行性发展。因此,治疗应考虑全身及局部两个方面。1.全身治疗 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疼痛剧烈时,对症给予镇痛剂。同时应积极增强营养,必要时给输血、高压氧等治疗,以待死骨分离。2.局部治疗 放射性颌骨坏死的死骨在未分离前,为控制感染,每天应使用低浓度双氧水或抗生素液进行冲洗。对已露出的死骨,可用骨钳分次逐步咬除,以减轻对局部软组织的刺激。外科手术将已分离后的死骨予以摘除,但必须将健康侧骨端残留病灶彻底消除干净,否则仍有病变再发的可能。目前,多数人主张,如果已经确定为放射性颌骨坏死,不必等待死骨完全分离,应在健康骨质范围内施行死骨切除术,可收到预防病变扩大的效果。遗留的组织缺损,可待二期整复,也可采用吻合血管的复合组织瓣行即刻整复。
【口腔颌面外科】一外伤昏迷病员准备转送,不应采用的措施是
A.采取俯卧位
B.采取侧卧位
C.额部垫高
D.随时观察伤情变化,防止窒息和休克发生
E.疑有颈椎损伤的伤员,颈下应放置小枕。头部左右两侧用小枕固定
【答案】B
【学员提问】原因?
【解析】运送伤员时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伤员可采用俯卧位,额部垫高,使口鼻悬空,有利于涎液外流和防止舌后坠。一般伤员可采取侧卧位或头侧向位,避免血凝块及分泌物堆积在口咽部。运送途中,应随时观察伤情变化,防止窒息和休克发生。搬运疑有颈椎损伤的伤员,应2~4人同时搬运,其中一人稳定头部并加以牵引,其他人则以协调的力量将伤员平直"滚"抬到担架上,颈下应放置小枕,头部左右两侧用小枕固定,防止头的摆动。
【口腔颌面外科】拔牙后牙槽骨吸收不全,骨尖、嵴有压痛者,一般应在何时作牙槽骨修整术
A.拔牙后1周
B.拔牙后2周
C.拔牙后3周
D.拔牙后1月
E.拔牙后1月以上
【答案】E
【学员提问】多资料上说是拔牙后一个月?
【解析】牙槽骨修整术的适应证有:拔牙后牙槽骨吸收不全,骨尖、嵴有压痛者,应于拔牙后1个月以上进行修整;义齿基托下方牙槽嵴严重突出者;即刻义齿修复时,应于拔牙后同时修整牙槽嵴,使预成义齿顺利配戴;上下颌间隙过小,上下颌牙槽嵴之间距离过小;上颌或下颌前牙槽明显前突,不利于义齿正常合的建立及容貌美,应适当修整。
【医学教育网校(www.mod66.com)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