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牙周膜中数目最多、力量最强大的是
A.牙槽嵴组
B.水平组
C.斜行组
D.根尖组
E.根间组
【答案】C
【学员提问】不是水平组吗?
【解析】牙槽斜纤维:是数量最多、力量最强、分布最广的一组纤维。自牙槽骨向根尖方向倾斜,止于牙骨质内。其功能是悬吊牙,使牙能承受较大的咀嚼力。此为需要识记的知识点。
【相关知识点】牙周膜的纤维主要由胶原纤维和Oxytalan纤维组成,其中胶原纤维汇集成粗大的纤维束,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向,称为主纤维。主纤维一端埋入牙骨质,另一端埋入牙槽骨,埋在牙骨质和牙槽骨中的纤维称穿通纤维或沙比纤维。由于主纤维所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其排列方向也不同。自牙颈向根尖可分为下列几组:
(1)牙槽嵴组:纤维起于牙槽嵴顶,呈放射状向牙冠方向走行,止于牙颈部的牙骨质。此纤维存在于颊舌侧,在邻面无此纤维。其功能是将牙齿向牙槽窝内牵引,抵抗侧方力,保持牙的直立。
(2)水平组:在牙槽嵴纤维的根方,呈水平方向分布,与牙弓的平面大致平行一端埋入牙骨质,另一端埋入牙槽骨中,是维持牙直立的主要力量,并与牙槽嵴纤维共同对抗侧方力,防止牙齿侧方移动。
(3)斜行组:是牙周膜中数量最多、力量最强的一组纤维。除牙颈部和根尖区外,纤维方向向根方倾斜约45°角,埋入牙槽骨的一端近牙颈部,将牙悬吊在牙槽窝内。这种结构可将牙承受的咀嚼压力转变为牵引力,均匀地分散到牙槽骨上。
(4)根尖组:起于根尖区牙骨质,呈放射状至根尖周围的牙槽骨,具有固定牙根尖的作用。
(5)根间组:只存在于多根牙,起自根分叉处的牙根间骨隔顶,至根分叉区牙骨质,有防止牙根向冠方移动的作用。
【口腔组织病理学】下列哪项不是扁平苔藓的病理变化
A.上皮增生或萎缩
B.上皮棘层松解
C.上皮基底细胞液化
D.上皮钉突增生呈锯齿状
E.上皮下淋巴细胞呈带状浸润
【答案】B
【学员提问】这题怎么理解?
【解析】棘层松解常见于天疱疮。扁平苔藓棘层增生者较多,也可见棘层萎缩,而不是棘层松解。
【相关知识点】扁平苔藓镜下所见:在黏膜的白色条纹处,上皮有不全角化层;在黏膜发红区则无上皮角化。棘层增生者较多,也可见棘层萎缩。上皮钉突不规则延长,少数钉突尖端变成锯齿状。基底细胞层液化变性,因此基底细胞排列紊乱,基底膜界限不清,液化明显者可出现上皮下疱。固有层见淋巴细胞浸润带,浸润范围一般不达到黏膜下层。在上皮的棘层、基底层或固有层可见胶样小体(colloidbody)或称Civatte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平均直径为1Oμm,为均质嗜酸性,PAS染色阳性。其来源可能是变性的上皮细胞。
【口腔内科学】慢性牙周炎的主要优势菌是
A.牙龈卟啉单胞菌
B.伴放线放线杆菌
C.中间普氏菌
D.具核梭杆菌
E.变形链球菌
【答案】A
【学员提问】牙龈卟啉单胞菌,会在哪几种情况下出现?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各型牙周炎的主要优势菌。
伴放线放线杆菌是近年来在牙周炎的细菌病因学研究中,讨论得最多和研究较深入的细菌之一,公认其与牙周炎,特别与侵袭性牙周炎密切相关;
牙龈卟啉单胞菌是目前公认的牙周致病菌,是牙周病,尤其是慢性牙周炎病变区或活动部位最主要的优势菌;
有报道称中间普氏菌是妊娠期龈炎的主要优势菌;
具核梭杆菌是口腔坏疽性病变的主要病原菌,如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
【口腔颌面外科学】鳃裂囊肿穿刺液多为
A.红褐色血样液体,经久不凝
B.微混浊的黄色粘稠性液体
C.淡黄色清亮液体,含淋巴细胞
D.黄色或棕色清亮液体,含胆固醇结晶
E.乳白色豆渣样分泌物
【答案】D
【学员提问】能帮忙总结下么?谢谢
【解析】囊性水瘤:好发于婴幼儿,成人少见,触诊柔软,透光试验阳性。穿刺可抽出黄色清亮液体,镜检可有淋巴细胞;
神经鞘瘤:肿块质地中或偏软,周界较清楚,有时亦可呈分叶状,如为囊性可抽出红褐色血样液体,经久不凝;
皮脂腺囊肿:白色凝乳状皮脂腺分泌物;
皮样、表皮样囊肿:乳白色豆渣样分泌物;
甲状舌管囊肿:透明、微浑浊的黄色稀薄或黏液性液体;
鳃裂囊肿:黄色或棕色的、清亮的液体,含或不含胆固醇结晶;
【口腔颌面外科学】皮肤或口腔粘膜完整性受到破坏的损伤称为
A.开放性损伤
B.闭合性损伤
C.复合伤
D.穿通伤
E.枪弹伤
【答案】A
【学员提问】老师,请解释一下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以及复合伤、穿通伤?
【解析】开放性损伤:皮肤或口腔粘膜完整性受到破坏的损伤。包括擦伤、撕裂伤、切伤、刺伤
闭合性损伤多由于暴力挤压、冲撞或钝器碰击胸部所引起。轻者只有胸壁软组织挫伤或(和)单纯肋骨骨折,重者多伴有胸膜腔内器官或血管损伤,导致气胸、血胸,有时还造成心脏挫伤、裂伤而产生心包腔内出血。
复合伤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伤因所致损伤,多处伤则是同一解剖部位的多处损伤。这就使严重多发伤有了明确的量化标准,是抢救治疗的重点,有其独特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所谓贯通伤——就是穿透了,往往由枪伤或锐器穿透伤或车祸造成的穿透伤。
【口腔解剖生理学】下述磨耗的生理意义中不正确的是
A.消除早接触
B.有利于冠根比的协调
C.形成尖牙保护
D.为第三磨牙萌出提供空间
E.磨除初期龋坏
【答案】C
【解析】生理磨耗有以下生理意义:
①在上下颌牙建立的初期,往往没有平衡的全面接触,而出现早接触点。这种早接触点通过磨耗而消除,建立了广泛的接触。
②随着年龄的增长,牙周组织对外力的抵抗力逐渐减弱。磨耗使牙尖高度降低、面的嵴磨平,力线与牙体长轴趋向于接近平行,可减少咀嚼时牙周组织所受的侧向压力,使牙尖形态与牙周组织功能相适应。这有利于牙周组织发挥其最大的抗力,使其不致负担过重。面的尖、嵴因磨耗而有不同程度的消失,咀嚼效能随之减低,咀嚼力必然有代偿性的加强。
③高龄者的牙周组织发生老年性退缩,甚至牙根部分暴露,临床牙冠增长。这等于加长了牙齿在牙槽外的杠杆力臂,使力的力矩增加,因而加重了牙周组织的负担,有可能受到创伤。牙冠磨耗可减少临床牙冠的长度,保持根冠比例协调,从而不致由于杠杆作用而使牙周组织负担过重。
④全牙列邻面持续地磨耗,可代偿牙弓连续地向前移动。使前牙不致因后牙的推动而拥挤。
【口腔解剖生理学】铰链运动开始的位置是
A.牙尖交错位
B.后退接触位
C.下颌姿势位
D.前伸位
E.肌接触位
【答案】B
【解析】后退接触位下颌处在正中关系时,闭合达到最初的接触时(一般在磨牙区)称为正中关系也称为后退接触位。在这个位置,下颌依髁突为轴可作约18~25mm(切点测量)的铰链开闭口运动,如下颌继续向下运动,超过这一开口度,髁突则出现滑动,下颌对上颌为非正中关系。
【口腔解剖生理学】唾液对食物的分解是通过什么起作用
A.氧化酶
B.溶菌酶
C.淀粉酶
D.硫酸盐
E.唾液腺素
【答案】C
【解析】唾液淀粉酶能将食物中的淀粉分解成糊精,进而水解成α型麦芽糖。
【口腔解剖生理学】下述因素与力大小无关的是
A.性别
B.年龄
C.体重
D. 力方向
E.咀嚼习惯
【答案】C
【解析】影响力的一些因素:
①性别:一般男性力较女性大。有人报道女性最大力为35.8~44.9kg,男性最大力为53.6~64.4kg。
②年龄:最大力随年龄增加直到青春期。有报道,6~7岁时平均力为25kg,7~17岁间每年平均增加2.3kg,平均达到55kg为止。
③咀嚼习惯:对力有很大影响。例如因纽特人,因习惯于坚硬食物,其平均力为136.4kg,最大者为176.4kg。咀嚼侧较非咀嚼侧的力大。吃韧性食物时,咀嚼明显发生在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区。
④ 力线的方向:牙齿承受轴向力较侧向力为大,因为轴向力可使全部牙周膜纤维都参与承担力量,侧向力则集中作用于局限区域的牙周膜纤维,故所承受的力小。例如下颌切牙的力较上颌相应牙的力大,因上切牙多向唇侧倾斜,故在咬测时,受舌向力影响,力较小;下切牙较直立,因而受力多为轴向,故能承担较大的力。
⑤张口的距离:有人认为力在正中咬合时为最大值。有实验指出,10~18岁时,最大力发生在上下牙相距18~20mm处。颌间距离过大过小,皆可影响力,使之下降。
⑥其他:力的大小与面部骨骼有关。肌电图研究显示强大的嚼肌和颞肌前束的肌力与较大的面后部高度、平坦的下颌平面及较小的下颌角均相关。具有较大咬合力的人下颌角较小。上下颌偏斜的人则不能像上下颌骨相对平行的人产生较大的力。参与测量的牙数与所示力的大小有关,多数牙齿同时参加比单个牙的力大,但不等于牙齿力的总和。
【口腔解剖生理学】磨耗与磨损的主要区别为
A.都是牙与牙之间的摩擦,发生在牙体的部位不同
B.都是牙与食物之间的摩擦,发生在牙体的部位不同
C.前者是牙与牙之间的摩擦,后者是牙与食物之间的摩擦
D.前者是牙与牙或牙与食物之间的摩擦引起,后者是牙与外物机械摩擦产生,且发生在牙体的部位不同
E.前者是牙与牙或牙与食物之间的摩擦引起,后者是牙与外物机械摩擦产生,且发生在牙体的部位相同
【答案】D
【解析】磨耗是指在咀嚼过程中,由于牙面与牙面之间,或牙面与食物之间的摩擦,使牙齿硬组织缓慢地、渐进性消耗的生理现象。
牙齿的磨耗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明显,多发生在牙齿的面、切嵴及邻面。侧方咬合时,由于上颌磨牙的舌尖及下颌磨牙的颊尖,无论在工作侧或非工作侧均有接触,所以上述牙尖磨耗较多。前伸咬合时,上下颌前牙对刃后,下颌前牙切嵴即沿上颌前牙舌面向后上滑行回归至牙尖交错 ,故下颌前牙切嵴磨耗较多。咀嚼时,各牙均有其生理动度,相邻牙齿的接触点因相互摩擦产生邻面磨耗。
磨损一般指牙齿表面与外物机械性摩擦而产生的牙体组织损耗。如刷牙引起的前后牙唇、颊面的非生理性损耗;嗑瓜子造成的上下中切牙切缘的楔形缺损。
【医学教育网校(www.mod66.com)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