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

1.男,20岁。感冒后7天出现颜面及双下肢浮肿,尿少。查:血压160/100mmHg,尿蛋白(++),尿沉渣:红细胞(++),scr130μmol/L,2周后少尿,BUN28mmol/L,scr620μmol/L,哪种疾病的可能性最大( )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C.慢性肾炎

D.肾病综合症

E.高血压肾病

答案:B

解析:该患者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而且肾功能在短期内急剧变化,早期出现少尿、肾衰,故最可能的诊断为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综合征在短时间内肾功能急剧恶化,应高度注意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可能并尽快作肾活检明确诊断。同时,应根据临床和实验室的检查结果排除继发性肾脏疾病方可确立诊断。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I型患者血液浓度常升高的抗体是:( )

A.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

B.抗核抗体

C.抗双链DNA抗体

D.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E.抗平滑肌抗体

答案:A

解析:急进性肾小球肾炎I型:抗肾小球基底膜型RPGN,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沿肾小球基底膜呈线样沉积。

抗核抗体(ANA)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成分[脱氧核糖核蛋白(DNP)、DNA、可提取的核抗原(ENA)和RNA等]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能与所有动物的细胞核发生反应,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胸水、关节滑膜液和尿液中。

抗核抗体在多种自身免疫病中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95%~100%)、类风湿性关节炎(RA,10%~20%)、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80%~100%)、干燥综合症(SS,10%~40%)、全身性硬皮病(85%~90%)、狼疮性肝炎(95%~10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95%~100%)等,但经皮质激素治疗后,阳性率可降低。

抗双链DNA抗体又称为抗天然DNA抗体,是抗核抗体的一种类型,几乎所有红斑狼疮病人都有该抗体的升高。

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是指与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胞浆中溶酶体酶发生反应的抗体。当中性粒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胞浆中的α-颗粒释放蛋白酶-3、髓过氧化物酶物质及白细胞抗原生成,刺激机体而产生ANCA.抗平滑肌抗体(SMA),一种抗肌动蛋白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97%高滴度(>1:160)阳性。偶见于感染性疾病(病毒、原虫、支原体)、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SLE、RA、SS等)、炎性肠病、白塞病、心肌炎、急性肝炎、传单等。

2.右心衰竭和心包积液最可靠的鉴别点是( )

A.静脉压增高

B.肝颈回流征阳性

C.大量腹水

D.奇脉

E.全心扩大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D。

右心功能不全时,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为主的综合征。动脉压主要决定于心搏出量。单纯的右心功能不全时,累及右房和右室,左室功能尚可,故动脉收缩压无明显降低,不会出现奇脉。严重而持久的右心衰竭出现心包积液时,亦可有脉压降低或奇脉。

奇 脉( paradoxical pulse)是指吸气时脉搏减弱,甚至不能扪及,又称“吸停脉”,见于心包压塞或心包缩窄。心包压塞时,由于动脉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变化不大而表现脉搏细弱、脉压减少,出现奇脉。

3.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患者,长期以来反复发生溶血,近一周上呼吸道感染,其后贫血日渐加速,血红蛋白50g/L,网织红细胞0.1%,白细胞2.8 ×l09/L,分类中性52%,淋巴48%,骨髓三系细胞增生减低,网状细胞浆细胞多见,最大可能是( )

A.急性溶血状态

B.脾功能亢进

C.再障危象

D.骨髓纤维化

E.以上均不是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C。

多种血液病都可引血象中血细胞减少,但骨髓三系细胞增生减低,最有可能的还是再障。

急性溶血状态:有溶血性黄疸和骨髓代偿性红系增生表现。

再障:指获得性骨髓功能衰竭,造成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所致的贫血、感染和出血为特征。骨髓象多部位穿刺涂片增生不良,三系造血有核细胞均减少,非造血细胞成分增加(题中示浆细胞增多)。再障和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联系密切。

脾功能亢进:是指各种疾病引起脾肿大和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综合征。可累及三系。骨髓象呈明显增生活跃。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为病因不明的骨髓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症,常伴有髓外造血,主要在脾,其次在肝、淋巴结等。骨髓象早期常见骨髓有核细胞,特别粒和巨核细胞,但后期增生低下,有时呈局灶性增生象。

4.女性,48岁,问发心前区闷痛1个月,常夜间发作。发作时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段上抬,考虑为冠心病心绞痛,缓解期治疗最好选用哪种药物( )

A.长效硝酸甘油

B.心得安

C.潘生丁

D.消心痛

E.地尔硫卓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E。

本题中患者多在夜间发作,且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段上抬,诊断为变异性心绞痛,在缓解期药物治疗首选CCB类药物,故本题选E。

变异性心绞痛(variant angina pectoris)的特征为静息心绞痛,表现为ST段一过性抬高,是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一个特殊类型。

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SP)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是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伴有不同程度的表面血栓形成及远端血管栓塞的导致的一组临床症状。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特源于点包括持续>20min的静息心绞痛、血流动力学受影响(左室功能 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出现低血压)、心电图上广泛的ST改变以及cTNT阳性。

一、药物治疗

1、抗缺血药物: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CCB

CCB为变异性心绞痛的首选药物,能有效降低心绞痛的发生率。

目前多使用长效CCB。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时,硝酸酯类多用硝酸异山梨酯和5-单硝酸异山梨酯。β受体阻滞剂首选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等。

2、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ADP受体拮抗剂/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剂

3、抗凝治疗

4、降脂治疗

5、ACEI

二、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5.患者男,25岁。乏力,水肿伴腰痛2年,化验尿常规示:尿蛋白(+++),尿细胞畸形率80%,最可能诊断为( )

A.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B.慢性肾小球肾炎

C.慢性肾功能不全

D.膀胱炎

E.急性肾盂肾炎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B。

慢性肾炎是病因多样,病理形态不同,而临床表现相似的一组肾小球疾病,它们共同的表现是水肿、高血压和尿异常改变。

(1)水肿:在整个疾病的过程中,大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水肿程度可轻可重,轻者仅早晨起床后发现眼眶周围、面部肿胀或午后双下肢踝部出现水肿。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全身水肿。然而也有极少数患者,在整个病程中始终不出现水肿,往往容易被忽视。

(2)高血压:有些患者是以高血压症状来医院求治的,医生要他们化验小便后,才知道是慢性肾炎引起的血压升高。对慢性肾炎患者来说,高血压的发生是一个迟早的过程,其血压升高可以是持续性的,也可以间歇出现,并以舒张压升高(高于12.7kPa)为特点高血压的程度也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轻者仅18.7-21.3/12.7-13.3kPa,严重者甚至可以超过26.7/14.7kPa。(3)尿异常改变:尿异常几乎是慢性肾炎患者必有的现象,包括尿量变化和镜检的异常。有水肿的患者会出现尿量减少,且水肿程度越重,尿量减少越明显,无水肿患者尿量多数正常。当患者肾脏受到严重损害,尿的浓缩一—稀释功能发生障碍后,还会出现夜尿量增多和尿比重下降等现象。把慢性肾炎患者的尿液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蛋白尿,尿蛋白的含量不等,可以从(±)到(++++)。在尿沉渣中可以见到程度不等红细胞、白细胞、颗粒管型、透明管型。当急性发作时,可有明显的血尿,甚至出现肉眼血尿。除此之外,慢性肾炎患者还会出现头晕失眠、神疲纳差,不耐疲劳、程度不等的贫血等临床症状。

慢性肾小球肾炎诊断典型病例诊断不难,具有蛋白尿、血尿(相差显微镜检多见多形态改变的红细胞)、高血压、水肿、肾功能不全等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病程持续1年以上,除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引起者,应考虑本病。

此题中给出的患者的症状体征:乏力,水肿伴腰痛2年,化验尿常规示:尿蛋白(+++),尿红细胞畸形率80%符合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

6.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最可靠的检查方法是( )

A.基础代谢率测定

B.放射性碘摄取试验

C.放射免疫分析测定T3

D.放射免疫法测定T4

E.血清蛋白结合碘测定

答案及解析:考虑是C。

基础代谢率测定,对协助诊断甲状腺功能异常以及调整治疗药物的剂量有一定意义。基础代谢率异常的原因很多,所以不能用作确诊首选。

放射性碘摄取试验,已被传统激素测定试验所代替,此方法主要用于甲状腺毒症病因的鉴别:甲亢型毒症则摄取率增高,非甲亢型类毒症则摄取率降低。

血清蛋白结合碘测定,血清中99.5%以上的甲状腺素均与血清蛋白结合,因此测定PBI可反映甲状腺素的水平,其中主要是T4占80%~90%,T3只占小部分。正常值为4~8μg/dl,甲亢者高于正常高限,但由于易受含碘食物、药物及甲状腺素结合蛋白的影响,临床已少用或不用。

三碘甲腺原氨酸(t3)是由人体甲状腺分泌物之一,能够部分反应甲状腺的功能。测定其在血清中含量,对甲状腺功能检查有重要的意义,通常在甲状腺机能亢进的诊断上作为首选指标。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