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3)

1、影响慢性肾炎预后最主要的临床因素是

A.尿量

B.盐摄入量

C.尿蛋白量

D.血尿的程度

E.水肿的程度

答案及解析:C

影响慢性肾炎预后的因素有:

(1)病理因素:①病理类型: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预后良好,重症系膜增生性肾炎及膜增生性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预后较差;膜性肾病则预后较好,进展缓慢。②慢性化指标:纤维性新月体的数量、肾小球硬化的数目、间质纤维化的程度以及肾小管萎缩的多少与预后相关。上述指标越多,则预后越差。③肾内血管疾病病变严重者预后较差。

(2)临床表现:①持续存在大量蛋白尿,肾功能恶化得较快;②血压高而且无法控制者,以及肾功能减退者预后差;③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征象,如肾性贫血 、夜尿增多、肾性失钠、范可尼综合征、肾小管酸中毒等明显者预后较差。

(3)饮食因素:高蛋白饮食可加速慢性肾炎病情的发展。

2、下列禁水一加压素试验结果哪项符合完全性中枢性尿崩症(渗透压单位mmol/L)

A.禁水前尿渗透压50;禁水后尿渗透压290;注射5U加压素后尿渗透压320

B.禁水前尿渗透压l50;禁水后尿渗透压300;注射5U加压素后尿渗透压310

C.禁水前尿渗透压l50;禁水后尿渗透压200;注射5U加压素后尿渗透压600

D.禁水前尿渗透压300;禁水后尿渗透压600;注射5U加压素后尿渗透压600

E.禁水前尿渗透压l50;禁水后尿渗透压200;注射5U加压索后尿渗透压l80

答案及解析: C

禁水试验:患者自试验前一天晚上7~8小时开始禁食,直至实验结束。试验当日晨8时开始禁饮,先排空膀胱,测定体重、采血测血钠及渗透压,然后每小时排尿一次,测尿量、尿渗透压(或尿比重)直至相邻两次尿渗透压之差连续两次小于30mmol/L,或体重下降达5%,或尿渗透压≥800mmol/L,即再次采血测渗透压,血钠。结果:正常儿童禁饮后不出现脱水症状,每小时尿量逐渐减少,尿比重逐渐上升,尿渗透压可达800mmol/L以上,而血钠、血渗透压均正常。尿崩症患者每小时尿量减少不明显,尿比重不超过1.010,尿渗透压变化不大(禁水前尿渗透压l50;禁水后尿渗透压200),血清钠和血渗透压分别上升超过145mmol/L和295mmol/L,体重下降3%-5%。

加压素试验:禁水试验结束后,皮下注射垂体后叶素5U(或静氨散加压素0.1U/kg),然后两小时内多次留尿,测定渗透压,如尿渗透压上升峰值超过给药前的50%(注射5U加压素后尿渗透压600),则为完全性中枢性尿崩症;在9%~50%者为部分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小于9%。

3、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可见于下列疾病,除外

A.缺铁性贫血

B.海洋性贫血

C.铁粒幼细胞贫血

D.慢性感染性贫血

E.急性消化道失血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E

急性消化道失血属于正细胞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主要包括

(1)缺铁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使体内贮存铁消耗怠尽,红细胞的成熟受到影响的贫血。其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它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蛋白、血清铁及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2)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主要是重型β地中海贫血、轻型β地中海贫血、HbH病。它们常有家族史、血片中可见多数靶形红细胞,可见胎儿血红蛋白(HbF)或血红蛋白A2(HbA2)或HbH增高。患者的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骨髓可染铁均增多。

(3)铁粒幼细胞贫血:包括多种原因引起的低色素性贫血。血红素合成障碍和铁利用不良,伴有红细胞无效生成是此类贫血发生的共同机理。其血液学的共同特点为骨髓中铁粒幼细胞显著增多,其中很多细胞中的铁小粒在核周围排列成环状,外周血中的红细胞呈明显的低色素特征,血清铁浓度显著增高,单核-巨噬细胞中含铁血黄素显著增多。它可分为:①遗传性铁粒幼细胞贫血:较为少见。这类贫血可能还包括几种遗传类型和治疗效应不相同的贫血。②获得性铁粒幼细胞贫血:它又分为原发性、药物或毒物伴发、其它疾病伴发。原发性铁粒幼细胞贫血亦称难治性幼红细胞贫血。这种贫血较为少见,在我国尤为罕见。有一些病例对吡哆醇治疗有较好的效应。

(4)转铁蛋白缺乏症:亦称无转铁蛋白血症,是指由于遗传上的缺陷,在患者的血浆中缺少或缺乏转铁蛋白。肝、脾、胰腺中有大量铁的贮积,而骨髓中无可利用的铁以合成血红蛋白。这种病非常罕见。

(5)原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和肺肾出血综合征:原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是一种罕见的铁代谢异常疾病,其特点为广泛的肺毛细血管出血,肺泡中有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着,同时伴有缺铁性贫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咯血、气急和贫血。肺肾出血综合征亦称Goodpasture综合征,也是一种罕见病。与原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相似,其特点亦为肺泡中出血的反复发作和缺铁性贫血,但同时还有肾小球性肾炎病变和表现。

(6)慢性感染性贫血和其它:慢性感染性贫血,血清铁虽然降低,但总铁结合力不会增加或有降低,故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或稍增加。血清铁蛋白常有增高。骨髓中铁粒幼细胞数量减少,含铁血黄素颗粒明显增多。其它如铅中毒可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4、男性患者,42岁,1d前出现颈部活动受限,同时伴有疼痛,其诊断可能是下列疾病,除外

A.颈部软组织损伤

B.颈部肌肉扭伤

C.脑膜炎

D.肥大性脊椎炎

E.颈椎结核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C

题干:“1d前出现颈部活动受限,同时伴有疼痛”在: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中不会出现.

脑膜炎临床病理联系 :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在临床上除了发热等感染性全身性症状外,常有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

(1)颅内压升高症状:头痛,喷射性呕吐,小儿前囟饱满等。这是由于脑血管充血,蛛网膜下腔渗出物堆积,蛛网膜颗粒因脓性渗出物阻塞而影响脑脊液吸收所致,如伴有脑水肿,则颅内压升高更加显著。

(2)脑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炎症累及脊髓神经根周围的蛛网膜、软脑膜及软脊膜,致使神经根在通过椎间孔处受压,当颈部或背部肌肉运动时可引起疼痛,颈项强直是颈部肌肉对上述情况所发生的一种保护性痉挛状态。在婴幼儿,由于腰背肌肉发生保护性痉挛可引起角弓反张(episthotonus)的体征。此外,Kerning征(屈髋伸膝征)阳性,是由于腰骶节段神经后根受到炎症波及而受压所致,当屈髋伸膝试验时,坐骨神经受到牵引,腰神经根因压痛而呈现阳性体征。

(3)颅神经麻痹:由于基底部脑膜炎累及自该处出颅的Ⅲ,Ⅳ,Ⅴ,Ⅵ,Ⅶ对颅神经,因而引起相应的神经麻痹征。

(4)脑脊液的变化:压力上升,混浊不清,含大量脓细胞,蛋白增多,糖减少,经涂片和培养检查可找到病原体。脑脊液检查是本病诊断的一个重要依据。

5、女性,61岁,早晨起床突然发现口角歪斜。查体发现双侧额纹对称,右侧鼻唇沟变浅,露齿口角偏左,面部痛觉正常,其诊断为

A.右侧中枢性面瘫

B.左侧中枢性面瘫

C.右侧周围性面瘫

D.左侧周围性面瘫

E.双侧周围性面瘫

答案及解析:A

中枢性面瘫: 病变一侧皮质核束损害所致,表现病变对侧眼裂以下面瘫。

面神经核上行通路任何部位受损都可以引起中枢性面瘫,最常见的受损处是内囊。可能的病因是: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于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因之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面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时,面下部肌肉出现瘫痪,即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麻痹,故患者于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歪向健侧。

中构性面神经麻痹时,颜面不对称并不明显,移行于面肌痉挛者极为罕见。中枢性面瘫往往伴有偏瘫之其他体征,如腱反射异常、Babinski氏征等。

6、急性多发性炎症脱鞘性神经根神经病的首发症状通常为

A.呼吸困难

B.四肢远端对称性无力

C.排尿困难

D.双侧周围性面瘫

E.吞咽困难

答案及解析:B

急性多发性炎症脱鞘性神经根神经病发病急,进展快,约半数以上患者在神经症状、体征出现之前数日或数周(约2-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感染症状,少数有免疫接种史。首发症状多为运动障碍,四肢远端对称性无力,很快加重,并迅速向近端发展,可波及躯干及颅神经。严重病例可在数日内因上升性瘫痪累及肋间肌、膈肌导致呼吸困难,或因病变累及延髓引起呼吸困难危及生命。瘫痪为弛缓性,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征阴性。多数病例病情迅速发展,约3至5天内达高峰,1~2个月后开始恢复。主观感觉障碍表现为麻木感、烧灼感和神经根性疼痛,检查可有手套样、袜套样感觉减退或消失,或有感觉过敏区,腓肠肌常有压痛。颅神经麻痹亦为本病常见症状,面神经瘫痪最常见,可以双侧受累,亦可为单侧;其次为吞咽、迷走神经受损,表现为声音嘶哑、进食反呛、吞咽困难。而动眼、外展、舌下、三叉神经的损害较为少见。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可有括约肌功能障碍,尿粪潴留或失禁,血压不稳,心动过速或过缓,出汗,皮肤潮红,手足肿胀及其他皮肤营养障碍,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本病常见的并发症是肺部感染、肺不张,较少见的是并发心肌炎、心力衰竭、消化道出血等。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