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困难。
正常的咳痰标本易遭口咽部细菌污染,采用积极和昂贵的诊断技术,仍有50%左右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 无法获得病原学诊断。
CAP病原体相对比较单纯,1966- 95年的122篇文献表明成人CAP:肺炎链球菌占65%,流感嗜血杆菌占12%,非典型病原体占12%(肺炎支原体 7%、肺炎衣原体1%、军团菌4%),病毒占3%。
除病毒外,抗生素治疗大多有效,治疗失败主要归于宿主因素和治疗不及时,而非病原体的因素。
美国 ATS 制定的指南阐述了上述论断。
但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在 CAP 指南中仍旧强调了病原学诊断的重要性:
认为绝大多数 CAP 可获得病原学诊断,明确病原学诊断, 才能选择针对性抗生素治疗,减少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使用,有助于降低耐药率。
病原学诊断对于初始治疗的的病情评价、是否适合改用序贯治疗或转换治疗选用何种药物、决定疗程以及估计预后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病原体相对复杂:
且高耐药菌或多重耐药菌多,病原学诊断的重要性胜过 CAP。
但其细菌检出阳性率也仅在 50% 左右,而且, 细菌学阳性组和阴性组在临床特征和病死率方面并无差异。
因此病原学诊断的意义在于确诊临床诊断和下一步改经验广谱抗生素治疗为针对性窄谱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
理论上,肺部感染的确诊和抗生素治疗都要求准确的病原学诊断,随着抗生素的发展,肺部感染的经验性治疗不但成为可能,且成功率有所提高:
(1)门诊轻中 CAP 采用合理、规范的经验性抗菌治疗,大多能够成功,可不依赖于病原学诊断;
(2)需要住院和重症 CAP 以及 HAP 患者,应将病原学检查置于临床处理的首要步骤;但不应等待病原学诊断结果才开始治疗。
(3) 最初经验性治疗无效病例必须强调准确的病原学诊断,而不应将重心放在频繁更换抗生素上
(4) 在特殊病例如细胞免疫抑制患者,非细菌性病原体感染特别常见,更应重视病原学诊断。
如病情允许,可不立即开始经验性抗菌治疗,而是在病原学诊断明确后选择特异性治疗;
(5) 应当高度重视病原学诊断程序包括标本收集和处理的规范化,以提高病原学诊断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