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实践技能考试资料:带下过多的辨证要点

带下过多的辨证要点主要是根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的异常。一般而论,带下色淡、质稀者为虚寒;色黄、质稠、臭秽者为实热。临证时,结合全身症状、舌脉、病史等进行分析。本病治疗以除温为主。一般治脾宜运、宜升、宜燥;治肾宜补、宜固、宜涩;湿热和热毒宜清、宜利。实证治疗还需配合外治法。

一、脾虚证

主症: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或如涕如唾,绵绵不断,无臭,面色白或萎黄,四肢倦怠,脘胁不舒,纳少便溏,或四肢浮肿,舌淡胖,苔白或腻,脉细缓。

病机概要: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湿邪下注,损伤任带,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为带下过多,脾虚中阳不振,则面色白或萎黄,四肢倦怠;脾虚失运,则纳少便溏,四肢浮肿;舌淡胖,苔白或腻,脉细缓,均为脾虚湿困之征。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代表方剂:完带汤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白术、白芍、淮山药、苍术、陈皮、柴胡、黑荆芥、车前子、甘草等。

二、肾阳虚证

主症: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腰酸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面色晦暗,小便清长,或夜尿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病机概要: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封藏失职,精液滑脱而下,故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腰为肾之府,故肾虚则腰酸如折;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胞宫,故小腹冷痛;阳气不能外达,则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肾阳虚不能上温脾阳,则大便溏薄;不能下暖膀胱,故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亦为肾阳虚之征。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代表方剂:内补丸加减。

常用药物:鹿茸、肉苁蓉、菟丝子、潼蒺藜、肉桂、制附子、黄芪、桑螵蛸、白蒺藜、紫菀等。

三、热毒蕴结证

主症: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臭秽难闻,小腹疼痛,腰骶酸痛,烦热头晕,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病机概要:热毒损伤任带,故带下赤白,或五色带下;热毒蕴蒸,则带下质黏如脓样,臭秽难闻;热毒伤津,则烦热头晕,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均为热毒之征。

治法:清热解毒。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