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时患者体位选择原则和常用体位

针刺时患者体位选择得是否适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很大影响。如病重体弱或精神紧张的病人,采取坐位易使病人感到疲劳,往往易于发生晕针。又如体位如果选择不当,在针刺施术时或在留针过程中,病人常因移动体位而造成弯针、滞针甚至发生断针事故。

《标幽赋》中说:“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意思是说,取穴必须熟练掌握骨度分寸,还应重视取穴的体位。因腧穴各有其特点,故取穴必须采用不同的姿势,有伸而取之者,有屈而取之者,有宜卧而取之者,有宜坐而取之者,总以平直为好,这样才能自然安定。

(一)选择体位的原则

1.便于正确取穴及针刺操作。如取尺泽须正坐伸臂仰掌微屈肘;取环跳须侧卧伸下足、屈上足等。

2.舒适自然,便于持久留针,可防止因体位移动而引起弯针、折针等。

3.尽量选用一种体位使所取的穴位都能选刺。

4.考虑体质与病情,如年老体弱、初诊、精神紧张者宜取卧位。肢体畸形的患者选体位宜灵活掌握。

5.嘱咐患者在留针过程中不要移动肢体。

(二)常用体位

仰卧位:适用于头、面、颈、胸、腹部和部分四肢的腧穴,如百会、印堂、膻中、中脘、足三里等穴。

俯卧位:适用于头、项、肩、背、腰、骶和下肢后面、下肢外侧等部位的腧穴,如百会、风府、风池、大椎、背俞穴、承扶、委中、悬钟等。

侧卧位:适用于取侧头、侧胸、侧腹、臀、上下肢外侧部位的腧穴,如头维、太阳、下关、肩髃、外关、风市、阳陵泉等穴。

仰靠坐位:适用于前头、面、颈、胸口部腧穴和上肢的部分腧穴,如上星、印堂、天突、肩髃、曲池等穴。

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后头、项、肩、背等部位的腧穴,如风池、风府、肩井、天宗、肺俞等穴。

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颈侧部位的腧穴,如头维、太阳、颊车、听宫等穴。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