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技能考试时,腹部叩诊可采用直接和间接叩诊法,但一般采用间接叩诊法。其主要作用在于了解某些脏器的大小、部位和叩痛,胃与膀胱的扩大程度,胃肠道充气情况,腹腔内有无积气、积液和包块等。
1.腹部叩诊音:正常腹部除肝、脾所在部位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外,其余部位叩诊均为鼓音。明显的鼓音可见于胃肠高度胀气、人工气腹和胃肠穿孔等。肝脾或其他实质性脏器极度增大、腹腔内肿瘤和大量腹水时,鼓音范围缩小,病变部位可出现浊音或实音。
2.肝浊音界
(1)叩诊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检查者立于被检查者右侧,采用间接叩诊法,沿右锁骨中线、右腋中线和右肩胛线,由肺区向下叩诊至腹部。当由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称肝相对浊音界。再向下叩1~2肋间,由浊音转为实音,称肝绝对浊音界(亦为肺下界)。确定肝下界,可从腹部鼓音区沿右锁骨中线或前正中线向上叩诊,由鼓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下界。
(2)肝浊音界范围:正常人体的肝上界(右锁骨中线位置)在第5肋间,肝下界在右季肋缘,上下径约为9~11cm;右腋中线肝上界在第7肋间,下界相当于第10肋骨水平;右肩胛线肝上界在第10肋间。矮胖体型者肝脏上下界均高一个肋间,瘦长体型者则可低一个肋间。
病理情况下,肝浊音界上移见于右肺纤维化、右下肺不张、气腹和鼓肠等;肝浊音界下移见于肺气肿、右侧张力性气胸、内脏下垂等。肝浊音界扩大见于肝癌、肝脓肿、肝炎、肝淤血、多囊肝等;膈下脓肿时,由于肝脏下移和膈肌升高,肝浊音区也扩大,但肝脏本身并未增大。肝浊音界缩小见于急性肝坏死、肝硬化和胃肠胀气等。肝浊音界消失代之以鼓音者,多因肝脏表面被气体覆盖所致,是急性胃肠穿孔的一个重要征象。
(3)注意事项:①叩诊时叩击力度应适当,不宜过轻或过重;②叩诊右腋中线和右肩胛线时,可嘱被检查者取左侧卧位;③由于肝下界与胃、结肠等脏器重叠,叩诊难以准确定位,故可采用触诊或叩听法。
3.移动性浊音:腹腔内有较多的液体(1000ml以上)时,由于重力作用,液体多潴积于腹腔的低处,叩诊时该部位呈浊音;变换体位后,腹腔内液体随体位的变换而移动,叩诊时浊音区亦随之变动,此种体征称为移动性浊音。
叩诊方法:采用间接叩诊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检查者由脐部开始向左侧叩诊,叩诊音由鼓音变为浊音后,板指固定不动,嘱患者右侧卧,继续叩诊变为鼓音,表明浊音移动。为避免腹腔内脏器或包块移动造成移动性浊音的假象,可用同样方法向右叩诊,叩诊变为浊音后,嘱患者左侧卧位,以确定浊音是否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