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一般X线表现是
A.骨质缺损,边缘清楚,骨膜反应明显
B.骨质破坏,边界不清,骨膜反应不明显
C.骨质密度增高,境界不清,骨膜反应明显
D.骨质破坏,边缘不清,骨膜反应明显
E.骨质缺损,边缘清楚,骨膜无反应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C。
恶性骨肿瘤主要X线征象:
(1)骨质破坏:恶性骨肿瘤在皮质或髓内均呈浸润状骨破坏,病变区与正常组织界限模糊,边缘不规则;X线片对骨皮质的破坏较髓内骨破坏容易发现。
(2)骨破坏边界:恶性骨肿瘤无确切的破坏边界,无硬化环包绕,肿瘤与正常骨间逐渐移行。此种侵蚀性骨破坏的特点,还见于骨感染。
(3)骨膜反应:恶性骨肿瘤多数有形态各异的骨膜反应,如葱皮样、梳状、多层状等,尤其要注意恶性骨肿瘤发展迅速,骨膜反应常被肿瘤突破,X线表现骨膜反应破坏、中断、残缺不整,有软组织肿块出现于中断的骨膜反应处、Codman三角。
(4)软组织肿块:恶性骨肿瘤生长迅速,皮质极易被突破向软组织内浸润,形成软组织肿块影,并与周围界限不清。
输少含白细胞红细胞
A.适用于老年人,或合并有心功能不全,或儿童的慢性贫血
B.适用于多次输血后产生白细胞凝集抗体而有发热反应的贫血
C.适用于器官移植。尿毒症以及血液透析的病人
D.适用于因粒细胞减少而抗生素治疗无效的严重感染
E.适用于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输大量库血或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血小板锐减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B。
临床常用的红细胞制品
①浓缩红细胞,即压积红细胞,其细胞压积以0.70±0.05为宜。主要用于血容量正常而须补充红细胞的贫血,如各种慢性贫血,特别是老年、或合并有心功能不全、或儿童的慢性贫血。优点是不含或少含血浆,容量小而效果大,不致引起不良反应或循环超负荷。
②少含白细胞红细胞,这是移除白细胞和保留红细胞均各在70%以上的血液,适用于多次输血后产生白细胞凝集抗体而发热反应的贫血。
③洗涤红细胞,其80%~90%的白细胞、血小板和99%以上的蛋白已被洗除,适应证与少含白细胞红细胞相同,还适用于器官移植、尿毒症以及血液透析(高血钾症)的病人。
男性,60岁,颈部痈切开引流,并全身应用泰能治疗2周后,患处红肿明显好转。1天前开始突然出现高热,体温40.0℃,寒战,并出现神志淡漠,眼底检查发现视网膜有小的白色发亮圆形隆起,诊断为
A.革兰染色阳性细菌败血症
B.革兰染色阴性细菌败血症
C.真菌性败血症
D.厌氧菌败血症
E.脓血症
答案及解析:本题应选择C。
真菌性败血症:亦是一种败血症,常见致病菌是白色念珠菌,其余可是曲菌、隐球菌等。真菌性败血症一般是在重症化脓性感染的基础上,长期应用大剂量的广谱抗生素造成的菌群失调,或恶性肿瘤病人化疗、放疗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发生。病初可先出现真菌局部感染,如口腔溃疡(白色念珠菌)、肺部炎症(曲菌)等。继而突然发生寒战、高热(39.5~40℃)、出汗,一般情况迅速恶化,并伴有表情淡漠、嗜睡,血压下降和休克。少数患者尚有消化道出血。大多数患者的周围血有白血病样反应,出现晚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白细胞计数在25×109/L。可有多处真菌感染病变的表现,如白色念珠菌感染有口腔溃疡、咳嗽气急的肺病变、皮肤斑片、尿液中改变和肾病变、眼底视网膜及脉络膜上白色发亮的小圆形隆起等。
有关基底细胞癌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发展缓慢,很少有血行或淋巴道转移
B.恶性程度高
C.好发于头面部
D.能迅速侵及深部组织
E.对放疗敏感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A、C、E。
基底细胞癌是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特点是发展缓慢,可破坏局部软组织,但极少发生转移。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生均较隐匿,无自觉疼痛或不适感。过度的日光曝晒、接触化学性致癌物质、遗传因素等可能是病因;此外,长期接触放射线及机械性损伤也可能与发病有关。皮损初起为孤立的丘疹,渐渐增大为结节,有蜡样或珍珠样光泽,随后皮损增大,形成边缘有珍珠样隆起的斑片或斑块。
皮肤恶性肿瘤是一种基底样细胞的低度恶性的皮肤肿瘤。在我国是最常见的恶性皮肤肿瘤。本病起源于基底细胞或毛囊外根鞘细胞,生长缓慢,边缘呈珍珠状色泽,主要为局部的慢性浸润性生长。好发于老年人暴露部位,特别是鼻部,其次是面颊部。皮损多为单发。临床损害有多种类型,但以结节溃疡型和色素型较常见。共同特点是损害多有小珍珠状结节融合, 隆起性边缘。治疗:本病一般以局部治疗为主,很少见有必要进行全身化疗的病人。
治疗方法
1.手术切除:临床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合于各种类型的基底细胞癌,特别是硬斑病样型基底细胞癌,只能采用手术切除治疗的方法。
2.冷冻治疗:适合于不能耐受手术切除的老年人。
3.CO2激光(或电干燥)治疗:使用情况与冷冻治疗类似。
4.X线放射治疗:本病对X线放射治疗敏感,所以老年人不能耐受手术切除者,可采用放射治疗。但硬斑病样型基底细胞癌和复发型基底细胞癌不适合放射治疗。
5.光动力学治疗:适合于浅表型和小实体型的基底细胞癌。
6.局部药物治疗:外用5-FU软膏,可治疗浅表型和小实体型的基底细胞癌。
7.口服维A酸制剂:适用于泛发性基底细胞癌。
【外科学】男性,50岁,既往有肝炎病史,近日感腹胀,进食少量粗糙食物后,出现呕血700ml,间断黑便300ml,查体,血压:90/70mmHg,心率105次/分,肠鸣音亢进。
1.此题中考虑患者出血原因为:
A.急性胃黏膜病变
B.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C.急性糜烂性胃炎
D.胃癌
E.胃溃疡
答案:B
解析:
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
1.胃、十二指肠溃疡:占40%~50%,其中3/4是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部位一般位于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或胃小弯,多数为动脉出血。
2.门脉高压症:约占20%。肝硬化引起门脉高压症多伴有食管下段和胃底黏膜下层的静脉曲张。黏膜因静脉曲张而变薄,易被粗糙食物损伤或反流胃液腐蚀导致出血。
3.应激性溃疡或急性糜烂性胃炎:约占20%多与休克、严重感染、严重烧伤(Curling溃疡)、严重脑外伤(Cushing溃疡)或大手术有关。
4.胃癌:由于癌组织缺血性坏死,表面发生糜烂或溃疡,侵蚀血管而引起大出血。
5.肝内局限性感染、肝肿瘤、肝外伤(胆道出血):肝内局限性慢性感染可引起肝内小胆管扩张合并多发性脓肿,脓肿直接破裂入门静脉或肝动脉分支,以致大量血液涌入胆道,再进入十二指肠。
患者有肝炎病史,近日腹胀,考虑患者为肝硬化可能性大,进食少量粗糙食物后出现呕血,考虑患者出血原因为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2.此时考虑患者紧急止血治疗应采取:
A.抗酸药治疗
B.输血
C.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
D.手术治疗
E.胃黏膜保护剂
答案:C
解析:
三腔两囊管检查:胃囊和食管囊充气后,洗净胃内存血,如果没有再出血,则可以认定是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兼有诊断和治疗的作用。
3.如果患者出血得到了控制,应首选何种检查明确诊断
A.胃镜
B.X线钡餐检查
C. B超
D.腹部CT
E.血管造影
答案:A
解析:
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病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行急诊胃、十二指肠镜检查能够迅速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对活动期出血的诊断有很大帮助,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病因做相关的治疗。
上消化道急性大出血时一般不宜行钡餐检查,但当休克改善后为明确诊断也可采用。钡餐检查对食管曲张静脉和十二指肠溃疡或胃癌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对胃底的曲张静脉、较小的胃溃疡可能漏诊。
4.如经第二步的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仍间断黑便,且患者无黄疸,肝功能尚可应采取:
A.胃大部切除术
B. TIPSS手术
C.全胃切除术
D.纤维内镜硬化剂注射
E.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答案:E
解析:
应视肝功能情况来决定处理方法。对肝功能差的病人应行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纤维内镜硬化剂注射或TIPSS手术。对没有黄疸、严重腹水和脑病的肝功能较好的病人,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操作简单、对病人创伤小,即刻止血效果确切。
【医学教育网校(www.mod66.com)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