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主治医师:《答疑周刊》2010年第7期

1.男性,30岁,体重60kg,烧伤双下肢(不包括臀部)与躯干前部,有小水疱,部分水疱破损,创面红、白相间。第一个24小时补入胶体量是

A.2430ml

B.3430ml

C.2655ml

D.1620ml

E.3240ml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A。

烧伤双下肢(不包括臀部)与躯干前部=7+21+13+13=54,故54×60×1.5=4860ml

按晶体:胶体=1:1,得到2430ml

II度、III度烧伤的补液量的计算:

第一个24小时内每1%面积、公斤体重补液量(为额外丢失):成人1.5ml儿童1.8ml婴儿2.0ml;晶体液:胶体液中、重度2:1,特重1:1;基础需水量:成人2000ml;儿童60——80ml/kg;婴儿100ml/kg。

第二个24小时内每1%面积、公斤体重补液量(为额外丢失)是第一个24小时的1/2,其他都一样。

成人烧伤面积:

头、面、颈部三者各占3%,也就是9%×1=9%(一个9%)。

双上肢即双手、双前臂、双上臂各占5%、6%、7%,也就是18%,即9%×2=18%(二个9%)。

躯干的前躯干、后躯干、会阴部各占13%、13%、1%,也就是9%×3=27%(三个9%)。

2.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断端最常见的移位方向是:

A.远折端向后移位

B.近侧端向后移位

C.远折端向前多位

D.近折端向桡侧移位

E.近折端向尺侧移位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A。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当肘关节处于过伸位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经前臂向上传递,身体向前倾,由上向下关生剪式应力,再加上尺骨鹰嘴向前施加的杠杆力,使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骨折。通常是近端向前下移位,远折端向后上移位。如在同时遭受侧方力,可发生尺侧或桡侧移位。

3.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断端最常见的移位方向是:

A.远折端向后移位

B.近侧端向后移位

C.远折端向前多位

D.近折端向桡侧移位

E.近折端向尺侧移位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A。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当肘关节处于过伸位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经前臂向上传递,身体向前倾,由上向下关生剪式应力,再加上尺骨鹰嘴向前施加的杠杆力,使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骨折。通常是近端向前下移位,远折端向后上移位。如在同时遭受侧方力,可发生尺侧或桡侧移位。

【外科学】患者,男性,32岁,头部外伤后昏迷20分钟,醒后即发现右侧肢体轻瘫,腰穿呈血性脑脊液,右侧偏瘫症状逐渐好转。最可能的诊断是

A.脑震荡

B.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C.急性硬脑膜外血肿

D.脑挫伤

E.脑内血肿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D

脑挫伤主要表现是:

1、意识障碍多较严重,持续的时间较长,甚至伤后昏迷持续到死亡。

2、意识恢复后多有头痛和脑激惹及应用功能的障碍。

3、常有比较明显的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呼吸、脉搏、血压和体温的波动,严重者可因呼吸、循环障碍及高热导致死亡。

4、出现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体征,如失语、偏瘫等。

5、出现脑水肿,头痛、头昏加剧。

【外科学】胃的区域淋巴结分为

A.3站16组

B.2站16组

C.3站6组

D.2站2组

E.3站8组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A

按照解剖学分析,胃周围共有16组淋巴结,临床上根据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胃癌,将淋巴结转移分为Ⅲ站。常规的理论认为,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是按照此Ⅲ站以循序渐进的顺序进行的(通常最常见的是胃窦癌)。第I站是最常发生转移的淋巴结,为第3、4、5、6组淋巴结;第II站是第1、7、8、9组淋巴结;第 III站通常最后发生转移,为第2、10、11、12、13、14、15和16组淋巴结。

【外科学】有关直肠淋巴引流的描述中,下列哪组是正确的

A.沿直肠上动脉到肠系膜上动脉旁淋巴结

B.经直肠上动脉旁淋巴结入髂内淋巴结

C.直肠上、下两组淋巴结之间无相互吻合支

D.经坐骨肛管间隙淋巴结入髂内淋巴结

E.经会阴部入腹股沟淋巴结,然后到髂内淋巴结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D

肛门直肠的淋巴分布:淋巴引流以齿线为界,分为上、下两组。上组在齿线以上,包括直肠粘膜下层、肌层、浆膜下以及肠壁外淋巴结,淋巴液可流向三个方向:①向上经直肠后骶骨前淋巴结,再经乙状结肠系膜根部淋巴结,最后流入主动脉周围淋巴结;②直肠下端可向两侧经肛提肌上淋巴结,再经闭孔淋巴结流入髂内淋巴结;③向下至两侧坐骨直肠窝淋巴结,穿过肛提肌至髂内淋巴结。下组包括外括约肌、肛管和肛周皮下淋巴网,经会阴部流入腹股沟淋巴结,至髂外淋巴结。

医学教育网校(www.mod66.com)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