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外科主治医师考试《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1. 男性,18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2小时人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当晚行阑尾切除术,病理为坏疽性阑尾炎。自术后次晨起,患者表现为腹痛,烦躁不安,未解小便,体查:面色较苍白,皮肤湿冷,心率110次/分,较弱,血压10.67/8kPa(80/60mmHg),腹稍胀,全腹压痛,轻度肌紧张,肠鸣音减弱

为明确诊断,最好选择采取何种措施

A.继续观察病情变化

B.腹部X线透视

C.腹部B超

D.诊断性腹腔穿刺

E.导尿

答案:D

解析:该患者为阑尾炎手术后,“腹痛,烦躁不安,未解小便;腹稍胀,全腹压痛,轻度肌紧张,肠鸣音减弱”可提示腹腔有积液,已出现腹膜炎;

“面色较苍白,皮肤湿冷,心率110次/分,较弱,血压10.67/8kPa(80/60mmHg),”提示有休克,且初步考虑为失血性休克;

考虑为阑尾炎术后并发失血性休克,腹腔内有积液,为明确积液性质需即行腹腔穿刺,以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治疗。

2.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阑尾穿孔腹膜炎

B.门静脉炎

C.膈下脓肿

D.盆腔脓肿

E.肠间脓肿

答案:A

解析:

急性阑尾炎的并发症:

(1)腹腔脓肿:是阑尾炎未经及时治疗的后果。在阑尾周围形成的阑尾周围脓肿最常见;也可在腹腔其它部位形成脓肿,常见部位有盆腔、膈下或肠间隙等处。临床表现有麻痹性肠捌阻所致的腹胀、压痛性肿块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等。B超和CT扫描可协助定位。一经诊断即应B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冲洗或置管引流,必要时手术切开引流。由于炎症粘连较重,切开引流时应十分小心,防止副损伤,尤其注意避免肠管损伤。阑尾周围脓肿切开引流后,如阑尾根部及盲肠充血、水肿不甚明显,可继续切除阑尾,似乎同样安全且能明显缩短病程。但如果脓肿巨大且进一步分离会发生危险时,仍以单纯引流最为恰当。中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有较好效果,可选择应用。阑尾脓肿非手术疗法治愈后其复发率很高,因此应在治愈后3个月左右择期手术切除阑尾,比急诊手术效果好。

(2)内、外瘘形成:阑尾周围脓肿如未及时引流,少数病例脓肿可向小肠或大肠内穿破,亦可向膀胱、阴道或腹壁穿破,形成各种内瘘或外瘘,此时脓液可经瘘管排出。X线钡剂检查或者经外瘘口置管造影可协助了解瘘管走行,有助于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3)门静脉炎:少见。急性阑尾炎时,阑尾静脉中的感染性血栓可沿肠系膜上静脉至门静脉,导致门静脉炎症。临床表现为寒颤、高热、轻度黄疸、肝肿大、剑突下压痛等。如病情加重会导致全身性感染,治疗延误可发展为细菌性肝脓肿。治疗除应用大剂量抗生素外,应及时手术处理阑尾及其它感染灶。

其手术并发症是:出血;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阑尾残端炎;粪瘘。

3.男性,29岁。刺激性咳嗽1个月,头痛l0天。胸片显示左肺门块状阴影;颅脑CT发现颅内占位性病变。考虑肺癌脑转移,肺内原发癌最可能的病理类型是

A.鳞癌

B.腺癌

C.小细胞癌

D.大细胞癌

E.细支气管肺泡癌

答案:C

解析:小细胞癌发病年龄较低,多见于男性。其恶性程度高,生长快,较早出现淋巴和血行广泛转移。通常癌细胞直接侵入肺静脉,然后经左心随着大循环血流而转移到全身各处器官和组织,常见的有肝、脑、肾上腺等。

4.男性,36岁。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5天。腹胀痛不适,恶心停止排气排便,查体:全腹胀,未见肠型,全腹压痛尤其以右下腹明显,轻度肌紧张,肠鸣音消失,血常规,白细胞11×109/L,中性86%,腹部x线平片,肠腔积气并可见小液气平面,应考虑为

A.急性阑尾炎

B.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C.粘连性肠梗阻

D.麻痹性肠梗阻

E.弥漫性腹膜炎

答案:D

解析:机械性与麻痹性肠梗阻体征不同。机械性肠梗阻可见肠型、逆蠕动波、有压痛。若为较窄性则有腹膜刺激征,可触及肿块,肠鸣音亢进等。麻痹性肠梗阻,主要为腹部膨隆,而无上述体征。直肠指检如肿瘤所致肠梗阻可触及内、肠壁外肿块。

5.休克监测中最常用的项目是

A.心脏指数

B.血气分析

C.肺动脉楔压

D.中心静脉压

E.心排出量

答案:D

解析:中心静脉压(CVP):中心静脉压代表了右心房或胸腔段腔静脉内的压力变化,在反映全身血容量及心功能状态方面比动脉压要早。CVP的正常值为0.49~0.98kPa(5~10cmH2O)。当CVP<0.49kPa(5cmH2O)时,表示血容量不足;高于l.47kPa(15cmH2O)时,则提示心功能不全、静脉血管床过度收缩或肺循环阻力增高;若CVP超过l.96kPa(20cmH2O)时,则表示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实践中,强调对CVP进行连续测定,动态观察其变化趋势,其临床价值较单次测定为大。另外,无心脏器质性病史者的CVP可控制在偏高水平(约1.118~1.47kPa),将有利于提高心排出量。

6.地震现场,一工人左腰及下肢被倒塌之砖墙压住,震后6小时救出,4小时送抵医院。诉口渴,尿少,呈暗红色。检查,脉搏120次/分,血压95/70mmHg,左下肢明显肿胀,皮肤有散在淤血斑及水疱,足背动脉搏动较健侧弱,趾端凉,无骨折征。首先应采取的处理是

A.止痛

B.左下肢固定

C.镇静

D.胸腔闭式引流

E.吸氧

答案:B

解析:题中该患者考虑为挤压伤综合征。挤压伤为肌丰富的肢体或躯干在受到外部重物(如倒塌的工事或房屋)数小时的挤压或固定体位的自压(如全麻手术病人)而造成的肌组织创伤。伤部受压后可出现严重缺血,解除挤压后因液体从血管内外渗而出现局部严重肿胀,致使血管外间质压力增高,反转来又进一步阻碍伤部的血循环。此时,血管内可发生血栓,组织细胞可出现变性坏死。大量的细胞崩解产物,如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被吸收后可引起急性肾衰,即挤压伤综合征。

挤压伤综合征的治疗原则:

一、紧急处理

1.立即解除外力压迫,伤肢制动。

2.开放伤口和活动出血者,应止血,勿用加压包扎和止血带。

二、全身治疗

1.防止休克,纠正酸中毒及高钾血症。

2.应用利尿剂,应用20%甘露醇,每日1—2g/kg。

3.控制感染,应用广谱抗菌药物。4.高压氧疗。

三、透析治疗。

四、局部治疗。

1.早期有效的筋膜间隙切开减压。

2.截肢:对肌肉坏死的肢体,一旦出现肌红蛋白尿或其他早期肾衰征象,应果断截肢。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