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外科主治医师考试《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

1.男性,60岁,颈部痈切开引流,并全身应用泰能治疗2周后,患处红肿明显好转。1天前开始突然出现高热,体温40.0℃,寒战,并出现神志淡漠,眼底检查发现视网膜有小的白色发亮圆形隆起,诊断为( )

A.革兰染色阳性细菌败血症

B.革兰染色阴性细菌败血症

C.真菌性败血症

D.厌氧菌败血症

E.脓血症

答案:C

解析:

真菌性败血症:亦是一种败血症,常见致病菌是白色念珠菌,其余可是曲菌、隐球菌等。真菌性败血症一般是在重症化脓性感染的基础上,长期应用大剂量的广谱抗生素造成的菌群失调,或恶性肿瘤病人化疗、放疗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发生。病初可先出现真菌局部感染,如口腔溃疡(白色念珠菌)、肺部炎症(曲菌)等。继而突然发生寒战、高热(39.5~40℃)、出汗,一般情况迅速恶化,并伴有表情淡漠、嗜睡,血压下降和休克。少数患者尚有消化道出血。大多数患者的周围血有白血病样反应,出现晚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白细胞计数在25×109/L。可有多处真菌感染病变的表现,如白色念珠菌感染有口腔溃疡、咳嗽气急的肺病变、皮肤斑片、尿液中改变和肾病变、眼底视网膜及脉络膜上白色发亮的小圆形隆起等。

2.有关基底细胞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发展缓慢,很少有血行或淋巴道转移

B.恶性程度高

C.好发于头面部

D.能迅速侵及深部组织

E.对放疗敏感

答案:A、C、E

解析:

基底细胞癌是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特点是发展缓慢,可破坏局部软组织,但极少发生转移。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生均较隐匿,无自觉疼痛或不适感。过度的日光曝晒、接触化学性致癌物质、遗传因素等可能是病因;此外,长期接触放射线及机械性损伤也可能与发病有关。皮损初起为孤立的丘疹,渐渐增大为结节,有蜡样或珍珠样光泽,随后皮损增大,形成边缘有珍珠样隆起的斑片或斑块。

皮肤恶性肿瘤是一种基底样细胞的低度恶性的皮肤肿瘤。在我国是最常见的恶性皮肤肿瘤。本病起源于基底细胞或毛囊外根鞘细胞,生长缓慢,边缘呈珍珠状色泽,主要为局部的慢性浸润性生长。好发于老年人暴露部位,特别是鼻部,其次是面颊部。皮损多为单发。临床损害有多种类型,但以结节溃疡型和色素型较常见。共同特点是损害多有小珍珠状结节融合,隆起性边缘。治疗:本病一般以局部治疗为主,很少见有必要进行全身化疗的病人。

治疗方法

1.手术切除:临床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合于各种类型的基底细胞癌,特别是硬斑病样型基底细胞癌,只能采用手术切除治疗的方法。

2.冷冻治疗:适合于不能耐受手术切除的老年人。

3.CO2激光(或电干燥)治疗:使用情况与冷冻治疗类似。

4.X线放射治疗:本病对X线放射治疗敏感,所以老年人不能耐受手术切除者,可采用放射治疗。但硬斑病样型基底细胞癌和复发型基底细胞癌不适合放射治疗。

5.光动力学治疗:适合于浅表型和小实体型的基底细胞癌。

6.局部药物治疗:外用5-FU软膏,可治疗浅表型和小实体型的基底细胞癌。

7.口服维A酸制剂:适用于泛发性基底细胞癌。

3.男,25岁,体重50kg,Ⅱ°以上烧伤面积40%,其第1个24小时的前8小时内补液量为( )

A.1000ml

B.1500ml

C.2000ml

D.2500ml

E.3000ml

答案:D

解析:

第1个24小时内的补液量

50×40×1.5=3000+基础液量2000=5000(注:这是第1个24小时内的补液量,前8小时先补1/2)故为2500ml。

第2个24小时内的补液量胶体及电解质均为第1个24小时实际输入量的一半,另加水2000ml。

烧伤的两个24小时

第一个24小时内 每1%面积、公斤体重补液量(为额外丢失):成人1.5ml 儿童1.8ml 婴儿2.0ml ;晶体液:胶体液 中、重度2:1,特重 1:1 ;基础需水量:成人2000ml 儿童60—80ml/kg 婴儿100ml/kg。

第二个24小时内每1%面积、公斤体重补液量(为额外丢失)是第一个24小时的1/2,另加水2000ml。

成人烧伤面积

头、面、颈部三者各占3%,也就是9%×1=9%(一个9%)。

双上肢即双手、双前臂、双上臂各占5%、6%、7%,也就是18%,即9%×2=18%(二个9%)。

躯干的前躯干、后躯干、会阴部各占13%、13%、1%,也就是9%×3=27%(三个9%)。

为便于掌握记忆,全身各部位按上述顺序可编写成一个口诀,即:3、3、3,5、6、7,13、13、1,5、21、13、7。

需要注意的是12岁以下的儿童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成人有所不同,这是根据小儿的特点即小儿头大、腿短而制定的。

小儿头部的体表面积=9+(12-年龄)(%)

双下肢的体表面积=46-(12-年龄)(%)

小儿双上肢及躯干体表面积的计算和成人相同。

相关解析

Ⅰ度烧伤(first degree burns):为表皮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的损伤。局部红肿,故又称红斑性烧伤。有疼痛和烧灼感,皮温稍增高,3~5天后局部由红转为淡褐色,表皮皱缩脱落后愈合。可有短时间色素沉着,不留瘢痕。

浅Ⅱ度烧伤(superficial partial thickness burns):伤及真皮浅层,部分生发层健在。局部红肿,有大小不一水疱,内含黄色或淡红色血浆样液体或蛋白凝固的胶冻物。若无感染等并发症,约2周可愈。愈后短期内可有色素沉着,不留瘢痕,皮肤功能良好。

深Ⅱ度烧伤(deep partial thickness burns):伤及真皮乳头层以下,但仍残留部分网状层。局部肿胀,间或有较小水疱。由于残存真皮内毛囊、汗腺等皮肤附件,仍可再生上皮,如无感染,一般3—4周可自行愈合。愈合后可有瘢痕和瘢痕收缩引起的局部功能障碍。

Ⅲ度烧伤(third degree burns):全层皮肤烧伤,可深达肌甚至骨、内脏器官等。皮肤坏死、脱水后形成焦痂(eschar),故又称为焦痂型烧伤。创面蜡白或焦黄,甚至炭化。硬如皮鞲,干燥,无渗液,发凉,针刺和拔毛无痛觉。可见粗大栓塞的树枝状血管网(真皮下血管丛栓塞),以四肢内侧皮肤薄处较为典型。愈合后多形成瘢痕,正常皮肤功能丧失,且常造成畸形(deformation)。

4.男,38岁。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4个月,查:膀胱镜见左输尿管口处上方1cm处有一带蒂的肿瘤约2.5cm2水草样改变。静脉肾盂造影上尿路正常。术中肿瘤注射噻替哌见肿物隆起,该患应采取最好方法( )

A.膀胱部分切除

B.膀胱全切

C.膀胱肿瘤单纯切除

D.膀胱部分切除+左输尿管膀胱再植

E.膀胱肿瘤单纯切除+左输尿管膀胱再植

答案:C

解析:

塞替派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在生理条件下,形成不稳定的亚乙基亚胺基,具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主要用于乳腺癌、卵巢癌、癌性体腔积液的腔内注射以及膀胱癌的局部灌注等,也可用于原发性肝癌、子宫颈癌、胃肠道癌和黑色素瘤等。

注射噻替哌只是想看看肿瘤的血液供应情况,一般来说恶性程度高的肿瘤在生长旺盛时,血供丰富,注射噻替哌后隆起会较快消失。如隆起不消失,提示肿物内血供较差,可能恶性程度不高。

膀胱移行细胞乳头状瘤(transitional cell papilloma)可发生于膀胱粘膜的任何部位,但以膀胱侧壁和三角区最多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血尿。膀胱乳头状瘤切除后易复发,与低度恶性的乳头状癌难以区别。乳头状瘤可为单发性或多发性,一般体积较小,约0.5~2.0cm,在膀胱粘膜表面形成乳头状突起。有时乳头细长呈绒毛状或分支状,有蒂与膀胱粘膜相连。细长的乳头漂浮于尿液内,易折断脱落,引起血尿。

膀胱癌因多发生于膀胱侧壁和三角区近输尿管开口处,故易阻塞输尿管口引起肾盂积水和肾盂肾炎。肿瘤可为单发性或多发性,大小不等,从数毫米至数厘米。外观呈乳头状或扁平。乳头状癌在膀胱粘膜表面形成乳头状突起,有蒂与膀胱粘膜相连,有时呈息肉状或菜花状。分化不好,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多无蒂,基底宽,突出于粘膜表面,并向壁内作不同程度的浸润。有些肿瘤不形成突起,表现为膀胱粘膜局部增厚呈扁平斑块状。这种类型早期可局限于粘膜内,但多数浸润至粘膜下,其恶性程度往往比乳头状癌高,表现可有溃疡形成、出血和伴发感染。

本题中为一带蒂的肿瘤,术中肿瘤注射噻替哌见肿物隆起,初步推断其为恶性程度较低的肿瘤,故行膀胱肿瘤单纯切除治疗。

5.体重50kg,躯干部、双臀及双大腿Ⅱ度烧伤,双小腿及双足Ⅲ度烧伤,第一个24小时应补充的胶体量约为( )

A.1500ml

B.1800ml

C.2700ml

D.3200ml

E.3600ml

答案:C

解析:

Ⅱ度、Ⅲ°烧伤的补液量的计算

第一个24小时内每1%面积、公斤体重补液量(为额外丢失):成人1.5ml儿童1.8ml婴儿2.0ml;晶体液:胶体液中、重度2:1,特重1:1;基础需水量:成人2000ml;儿童60--80ml/kg;婴儿100ml/kg。

第二个24小时内每1%面积、公斤体重补液量(为额外丢失)是第一个24小时的1/2,其他都一样。

成人烧伤面积:

头、面、颈部三者各占3%,也就是9%×1=9%(一个9%)。

双上肢即双手、双前臂、双上臂各占5%、6%、7%,也就是18%,即9%×2=18%(二个9%)。

躯干的前躯干、后躯干、会阴部各占13%、13%、1%,也就是9%×3=27%(三个9%)。

双下肢包括双臀、双大腿、双小腿和双足,依次各占5%、21%、13%、7%,即双下肢总面积为5%+21%+13%+7%=46%,也就是9%×5+1%(5个9%加上1%)。

该患者补充的总液量=(13+13+5+21+13+7)×50×1.5=5400,据题意该患者是特重,晶体液:胶体液按1:1,即第一个24小时应补充的胶体量约为5400的一半是2700,故该题选C。

6.有一名颅底骨折病人,哪项是正确的( )

A.血性脑脊液病人,腰穿放脑脊液

B.脑脊液耳漏,需尽早修补硬膜漏口

C.伤后视力减退,超过一个月可手术减压

D.颅底骨折,需手术治疗,以便神经减压

E.着重观察有无脑损伤,并处理脑脊液漏,神经损伤等

答案:E

解析:

因颅底骨折而引起的急性脑脊液鼻漏或耳漏,绝大多数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而愈,仅有少数持续3~4周以上不愈者,开始考虑手术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一般均采用头高30°卧向患侧,使脑组织沉落在漏孔处,以利贴附愈合。同时应清洁鼻腔或耳道,避免擤鼻、咳嗽及用力屏气,保持大便通畅,限制液体入量,适当投给减少脑脊液分泌的药物,如醋氮酰胺,或采用甘露醇利尿脱水。必要时亦可行腰穿孔流脑脊液,以减少或停止漏液,使漏孔得以愈合。大约有85%以上的脑脊液鼻漏和耳漏病人,经过1~2周的姑息治疗而获愈。

二、手术治疗:需行手术治疗的外伤性脑脊液漏仅占2.4%,只有在漏孔经久不愈或自愈后多次复发时才需行脑脊液漏修补术。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