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执业药师《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模拟试卷附答案

一、最佳选择题

1、属于“症”的是

A.津亏

B.风疹

C.恶寒

D.痹证

E.结石

C

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由于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深刻、准确地揭示出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所以中医治疗以辨证为本。

2、阴寒内盛的实寒证,其治疗方法是

A.热者寒之

B.阴病治阳

C.实者泻之

D.虚者补之

E.寒者热之

E

阳胜则热,属实热证,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阴胜则寒,属寒实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

阴寒内盛的实寒证,则应“治寒以热”,即用“寒者热之”的方法,以温散其阴寒。

3、在五志的五行归类中属于“火”的情志是

A.恐

B.喜

C.思

D.怒

E.悲

4、肝在体合

A.皮

B.骨

C.筋

D.脉

E.肉

C

筋是联结肌肉、骨和关节的组织,包括肌腱、韧带等。筋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筋有赖于肝血的充分滋养,才能强健有力,活动自如。

5、使津液变成汗、尿是气的

A.固摄作用

B.气化作用

C.推动作用

D.温煦作用

E.防御作用

B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气化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具体地说,即是指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例如:将饮食物转化成水谷之精气,然后再化生为气、血、津液、精等,津液经过代谢,可转化成汗、尿、涕、唾、泪、涎等,饮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后,其残渣可转化成糟粕排出体外等等,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

6、下列不属于十二经表里相合关系的是

A.足太阴经与足阳明经

B.手少阴经与手少阳经

C.足少阳经与足厥阴经

D.手阳明经与手太阴经

E.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

B

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端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足阳明胃经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在足小趾与足少阴肾经交接,足少阳胆经在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与足厥阴肝经交接。

7、某人形体偏瘦,面色红润,精力旺盛,喜饮冷水,易出汗,性格外向,喜动,易急躁,自制力较差,属于

A.气郁质

B.阳虚质

C.偏阳质

D.偏阴质

E.阴阳平和质

C

偏阳质是指具有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类型。这一类型的人,多见形体偏瘦,但较结实。面色多略偏红或微苍黑,或呈油性皮肤。性格外向,喜动,易急躁,自制力较差。食量较大,消化吸收功能健强。平时畏热、喜冷,或体温略偏高,动则易出汗,喜饮水。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反应快,性欲强。唇、舌偏红,苔薄色易黄,脉多偏阳。

8、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以辨别患者内在病情的方法是

A.闻诊

B.问诊

C.望诊

D.扪诊

E.切诊

A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以辨别患者内在的病情。

9、湿证、水饮内停,可出现的面色变化有

A.赤色、黑色

B.黄色、黑色

C.青色、赤色

D.黑色、青色

E.赤色、白色

B

黄色 主虚证、湿证。黄为脾虚、湿蕴的征象,故脾失健运,而气血不充,或水湿不化者,面即常见黄色。若面色淡黄,枯槁无泽,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面色黄而虚浮,称为黄胖,多是脾气虚衰,湿邪内阻所致。如面、目、身俱黄,称为黄疸,其中黄而鲜明如橘子色者,为阳黄,多属湿热;黄而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多属寒湿。

黑色 主肾虚、水饮证、痰血证。黑为阴寒水盛的病色。肾为水火之脏,阳气之根。阳虚火衰,则水寒内盛,血失温养,经脉拘急,血行不畅,故面多见黑色。目眶周围见黑色,多见于肾虚水泛的水饮病,或寒湿下注的带下证。若面黑而干焦,则多为肾精久耗。

10、气虚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见于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