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发芽法概述

1.定义

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称为发芽法。古代称为“蘖法”。

2.发芽的主要目的

通过发芽使其改变原有的性能,产生新的功效,扩大用药品种。

发芽常用的物质有稻、麦、粟、大豆等,主要含淀粉、蛋白质、脂肪。

3.发芽的操作方法

选种选择新鲜、粒大、饱满、无病虫害、色泽鲜艳的种子。因含营养物质丰富,利于胚的发育,长出新芽。

浸泡净选后的种子或果实,用适量清水浸泡适当时间(春、秋浸泡 4~6小时,冬季8小时,夏季4小时)。

发芽

(1)浸渍后的种子或果实,置能透气漏水的容器中,或已垫好竹席的地面上。

(2)上面加盖湿物,控制温度和湿度,温度一般保持在18℃~25℃之间,浸渍度含水量应控制在42%~45%或每日喷淋清水数次,保持湿润。

(3)这样经 2~3天即可萌发幼芽,待幼芽长出 0.2cm~lcm左右时,即可取出。

4.干燥

晒干最好是晴天,薄薄地摊晒,上下午各翻动1~2次,待充分干燥即可。

烘干置烘房或烘箱内烘干。

5.注意事项

应取新鲜、成熟、饱满的果实或种子,要求发芽率在85%以上。

适当的避光并选择有充足氧气、通风良好的场地或容器进行发芽。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