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药剂学的性质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该课程不仅与中药专业的诸多课程以及现代制药理论和技术密切相关,而且与生产实践和临床用药紧密联系,是中药专业培养中药研究、生产、经营和应用等各类合格人才的必修课程。
(二)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剂型是药物使用的必备形式。药物疗效主要决定于药物本身,但在一定条件下,剂型对药物疗效的发挥也起到关键作用,同一药物,由于剂型不同,即使其含量相同,给药途径不变,疗效和不良反应仍会有差异。药物剂型的选择,在中药制剂的开发研究、工业生产以及临床应用中均有重要意义,在创制、改进剂型时,一般应依据下述原则综合考虑。
1.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选择剂型
各类药物剂型要满足医疗、预防的需要。如急癌患者,要求药效迅速,宜用注射剂、气雾剂、舌下片、滴丸等速效剂型;而慢性病患者,用药宜缓和、持久,常选用丸剂、片剂、膏药及长效缓释制剂等;皮肤疾患一般可用软膏剂、膏药、涂膜剂等剂型;而某些腔道病变,可选用栓剂、膜剂等。
2.根据药物性质选择剂型
在选择药物剂型时,应掌握处方中活性成分的溶解性、稳定性和刺激性等。一般而言,含难溶性或水中不稳定成分的药物、主含挥发油或有异臭的药物不宜制成口服液等。而药物成分易为胃肠道破坏或不被其吸收,对胃肠道有刺激性,或因肝脏首过作用易失效的药物等均不宜设计为口服剂型。如胰酶遇胃酸易失效,须制成肠溶胶囊或肠溶衣片服用才能使其在肠内发挥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效用。
成分间易产生沉淀等配伍变化的组方,则不宜制成注射剂和口服液等剂型。
3.根据常规要求选择剂型
根据服用、携带、生产、运输、贮藏等五方便的要求来选择适当的剂型。就携带运输而言,量小而质量稳定的固体剂型应优于液体剂型。服用方便除考虑剂量、物态等因素外,疾病性质也很重要。同时剂型设计还要结合生产条件考虑。例如汤剂味苦量大,服用不便,可将部分汤剂处方改制成颗粒剂、口服液、胶囊剂等。就贮运而言,量小而质量稳定的固体剂型应优于液体剂型。
(三)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
1.药物与药品
凡用于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物质总称为药物,包括原料药和药品。药品则是指原料药物经过加工制成可直接应用的成品。
2.剂型
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剂型。剂型是药物各种应用形式的统称,目前常用的中药剂型有散剂、颗粒剂、丸剂、片剂、胶囊剂、软膏剂、注射剂、气雾剂等40多种。
3.制剂
根据药典、部颁标准或其他规定的处方,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品,称为制剂。制剂的生产一般医`学 育网搜`集整理在药厂或医院制剂室中进行。研究制剂制备工艺和理论的学科,称为制剂学。
4.调剂
系指按医师处方专为某一病人配制的,并注明其用法、用量的药剂的调配操作,此过程一般都在药房的调剂室中进行。研究药剂调配和服用等有关理论与技术的科学称为调剂学。
5.中成药
系指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制法大量生产,有特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的药品。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中成药应按法定程序向药品监督部门申报,获生产批准文号后方可生产。研究论述中成药的组方原理、剂型选择、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等内容的学科,称为中成药学。
6.非处方药(over the counter。简称OTC)
指无需医生处方,消费者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具有应用安全、疗效确切、
质量稳定、使用方便等特点。非处方药有其专有标识,为椭圆形背景下的“OTC”三个英文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