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生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1.人工地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浸浴液中的K+浓度,则该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和动作电位的幅度将

A.均增大

B.均减小

C.前者增大后者减少

D.前者减少后者增大

E.前者减小后者不变

答案:B

解析:静息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生物电产生的原理可用“离子学说”解释。该学说认为: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膜内外各种离子的分布不均衡,以及膜在不同情况下,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所造成的。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高的通透性,而膜内K+又高于膜外,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细胞膜对蛋白质负离子(A-)无通透性,膜内大分子A-被阻止在膜的内侧,从而形成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这种电位差产生后,可阻止K+的进一步向外扩散,使膜内外电位差达到一个稳定的数值,即静息电位。因此,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因此细胞外钾增多,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减少,细胞内的钾流到细胞外的钾就减少,使得细胞内的钾离子相对增多,而钾是带正电荷的,细胞内是带负电,钾离子与细胞内的负电中和,使得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就减少。

静息电位的减少(比如说原来是-80mv的,现在由于钾离子的影响,变为-60mv),使得动作电位上升的幅度就减少了,因此选B。

2.在中脑上、下叠体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表现出抗重力肌的肌紧张加强,称为去大脑僵直,其原因是脑干网状结构:A.抑制区活动增强B.易化区活动增强C.组织受到破坏D.组织受到刺激E.出现抑制解除答案及解析:本题选B.实验证明网状结构中存在抑制和加强肌紧张及肌运动的区域,前者称为抑制区,位于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部;后者称易化区,包括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部、脑桥被盖、中脑中央灰质及被盖;也包括脑干以外的下丘脑和丘脑中线群等部分。和抑制区相比,易化区的活动较强,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略占优势。

去大脑强僵直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产生去大脑强僵直的机制有两种,即α僵直和γ僵直。在猫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造成大脑僵直时,经证明主要属于γ僵直(经典的去大脑强僵)。已证实γ僵直主要是通过网状脊髓束的下行活动实现的,因为当刺激完整动物的网状结构易化区时,肌梭传入冲动增加。因此可以认为,当网状结构易化区活动增强时,下行冲动首先增强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梭的敏感性增高,肌梭传入冲动增加。

2.代谢性酸中毒常伴有高血钾是由于肾小管:

A.H+-Na+交换减弱

B.H+-K+交换增强

C.K+-Na+交换减弱

D.K+重吸收增加

E.NH4+-K+交换减弱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C.细胞内外是K+-H+交换。

肾小管是Na+-K+交换(重吸收K+)和Na+-H+交换(重吸收Na+),两者之间有竟争性抑制作用。

代谢性酸中毒时,细胞K+-H+交换增强,K+由细胞内到细胞外,以代偿。

在肾脏,肾小管加大泌H+以代偿,Na+-H+交换增强,以更多的排出H+,结果是Na+-K+交换抑制。

当Na+-K+交换增强,K+-H+交换就减弱,反之Na+-K+交换减弱,K+-H+交换就会增强。

3.切断动物颈部迷走神经后动物的呼吸将变为:

A.变深变慢

B.变浅变慢

C.不变

D.变浅变快

E.变深变快

答案:A

解析:迷走神经是肺牵张反射(黑-伯氏反射)的传入神经,该反射的主要生理作用是配合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及时切断吸气,防止吸气过长过深,从而调整呼吸运动的深度和频率。

当迷走神经被破坏时,该反射作用即消失,表现为呼吸加深变慢。所以选A。

4、下列能使心输出量增加的因素是

A.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高

B.心交感中枢紧张性增高

C.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D.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小

E.颈动脉窦内压力增高

答案及解析:交感兴神经通过释放递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使心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迷走神经为抑制性神经,释放递质乙酰胆碱。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支配。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其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肌的β1受体后,引起心脏活动增强,导致心输出量增多,引起动脉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经迷走神经干入心,当其兴奋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先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使心脏活动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

5、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起始于

A.组织受伤释放组织因子III

B.凝血酶的形成

C.第Ⅻ因子被激活

D.血小板第三因子的释放

E.第X因子被激活

答案及解析: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来源于受损伤的组织释放出组织因子FIII;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则为FXII的激活。

6、下列能使心输出量增加的因素是(B)

A.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高

B.心交感中枢紧张性增高

C.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D.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小

E.颈动脉窦内压力增高

答案及解析:交感兴神经通过释放递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使心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迷走神经为抑制性神经,释放递质乙酰胆碱。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支配。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其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肌的β1受体后,引起心脏活动增强,导致心输出量增多,引起动脉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经迷走神经干入心,当其兴奋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先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使心脏活动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

7、刺激促胰液素分泌最强的因素是

A.盐酸

B.组胺

C.促胃液素

D.乙酰胆碱

E.糖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A.

促胰液素是由十二指肠和空肠粘膜的S细胞分泌促胰液素原,pH低于4.5-5.0的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后可刺激促胰液素原的分泌和活化。促胰液素原变为促胰液素后主要作用于胰腺不导管上皮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通过cAMP机制引起民细胞分泌大量的H2O和HCO3-,因而使胰液的分泌量大为增加,但酶的含量很低。

生理作用:大量分泌的HCO3-迅速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酸性内容物,同时使进入十二指肠的胃消化酶的活性丧失,可避免损伤十二指肠粘膜;大量分泌的HCO3-为胰腺分泌的消化酶提供合适的pH环境。

8、颈动脉体最敏感的刺激是血液中的

A.C02分压下降

B.动脉血O2含量

C.感受器所处环境的PO2

D.高氧

E.H+浓度降低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C.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每分钟流经它们的血量约是各自重量的20倍,即每100克组织的血流约为2000ml/min(每100克脑的血流量约为54ml/min),它们的动脉与静脉之间血液PO2的差几乎为零。即在一般情况下,外周化学感受器基本上始终处于动脉血液(而不是静脉血液)环境中。

通过实验证明,经过颈动脉体的灌流液PO2下降,传入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频率增加。如果保持灌流液PO2在100mmHg,仅减少对颈动脉体灌流量,其传入冲动也增加。因为当血流量减少时,颈动脉体从单位体积血液中报取O2的量相对增加,所以细胞外液的PO2因供O2而下降。所以传入冲动依然增加。

但当机体因某种原因(如贫血和CO中毒)缺氧时,血O2含量虽然下降,但PO2仍正常,只要血流量充分,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并不增加。

所以,当机体缺氧时,化学感受器所感受的刺激是动脉血的PO2下降,而不是动脉血O2含量的降低。

9.下列能使心输出量增加的因素是

A.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高

B.心交感中枢紧张性增高

C.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D.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小

E.颈动脉窦内压力增高

答案及解析:答案选B

交感兴神经通过释放递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使心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迷走神经为抑制性神经,释放递质乙酰胆碱。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支配。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其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肌的β1受体后,引起心脏活动增强,导致心输出量增多,引起动脉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经迷走神经干入心,当其兴奋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先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使心脏活动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

10.产生水肿的主要因素不正确的是

A.水、钠潴留

B.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

C.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D.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E.淋巴回流受阻

答案及解析:本题答案为D

题解: 产生水肿的几项主要因素为:

(1)钠与水的潴留:如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2)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如右心衰竭等;

(3)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如急性肾炎等;

(4)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通常继发于血清蛋白减少,如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5)淋巴液或静脉回流受阻:如丝虫病或血栓性静脉炎等。

11.C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A.物理溶解

B.形成碳酸

C.形成碳酸氢盐

D.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E.与血浆白蛋白结合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C

血液中物理溶解的CO2约占总运输量的5%,化学结合的占95%.化学结合的形式主要是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其中碳酸氢盐形式占CO2总运输量的88%,氨基甲酰血红蛋白占7%.

12.测肾小球滤过率的最佳物质是(注:题中问“最佳物质”)

A.肌苷

B.PAH(对氨基马尿酸)

C.碘瑞特

D.肌酸

E.菊粉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E

测定清除率的理论意义是:

1)测定肾小球滤过率:若血浆中某物质可自由滤过肾小球,在肾小管内既不被重吸收,又不可分泌(如菊粉、肌苷),那么就可利用测定它的清除率来测定肾小球滤过率。最佳物质是菊粉。

2)测定肾血流量:如果血浆中某物质在经过肾循环一周后被完全清除,亦即在肾动脉中该物质有一定的浓度,而肾静脉中浓度接近于零(如碘瑞特、PAH),则该物质每分钟尿中的排出量等于每分钟通过肾的血浆中所含的量,此时的每分钟通过肾的血浆毫升数即为肾血浆流量;再根据血细胞比容,即可计算肾血流量。

3)推测肾小管功能:可以自由通过滤过膜的某物质(尿素和葡萄糖),若其清除率小于125ml/min,说明该物质被滤过后必然还有重吸收,但不能推断它不会被分泌;若其清除率大于125ml/min,说明肾小管必能分泌该物质,但不能推断它不会被重吸收。

13.关于胃泌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产生胃泌素的细胞存在于胃体和胃底粘膜内

B.蛋白质消化产物及HCL是引起胃泌素释放的主要因素

C.胃泌素对壁细胞有很强的刺激分泌作用

D.胃泌素的最小活性片段是其N端的4个氨基酸

E.切除胃窦的病人,胃泌素分泌不受影响

答案及解析:C

胃泌素是胃窦和上段小肠粘膜中G细胞释放的一种肽类激素(A、E项)。G细胞顶端的微绒毛可直接感受胃肠腔内化学物质(主要是蛋白质消化产物氨基酸和其胺类衍生物)的刺激而释放胃泌素(B项)。迷走神经也可引起胃泌素释放。胃泌素释放后主要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壁细胞引起胃酸分泌的增加(C项)。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