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答疑周刊》2010年第12期

【中医基础理论】

1、瘀血所致出血的特点是()

A.出血量多

B.出血不畅

C.出血夹有血块

D.出血伴有疼痛

E.出血量少

正确答案:C

学员提问:D为什么不对,有淤血大多会有疼痛啊?

解析:瘀血的病证及其特点:临床所见,瘀血病证虽然繁多,但其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可概括为如下几方面:

疼痛:多为刺痛,疼处不移而拒按,并有昼轻夜重特征,病程较长,多由瘀血阻滞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所致。

肿块: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则色青紫或青黄,在体内则为症积,其质较硬或有压痛,此由气血瘀结成积所致。

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瘀块。此由瘀血阻塞脉道,血流不通,溢于脉外所致。

紫绀:指口唇、面部、爪甲青紫,舌质紫。此由瘀阻经脉,血行不畅,浊血郁滞于器官组织局部所致。

肌肤甲错、脉细涩或结代:此由瘀血积留既久,新血不生,肌肤经脉失于濡养和充盈所致。皮肤失养则肌肤甲错,血脉失充,流行不畅,则脉细涩或结代。

此外,如面色黧黑,皮肤紫斑,及某些精神症状(如善忘、狂躁、昏迷)等亦较为多见。

注意题干所问问题,如果是问淤血的致病特点,那么应该选疼痛。本题所问为淤血所致出血的特点,所以应该选:C.

2、肢体屈伸不利的症状与寒邪的哪种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关()

A.寒为阴邪,伤人阳气,肢体失于温养

B.寒性凝滞,气血流行不畅

C.寒伤肌表,卫阳被遏,肢体失于温养

D.寒性收引,经脉拘急

E.以上均非

正确答案:D

学员提问:为什么?

解析: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引,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寒邪侵袭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遏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寒客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则可使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答案选D.

3、与津液输布关系密切的脏腑为()

A.心肺脾肝

B.心肺脾肾

C.心肝脾肾

D.肺脾肝肾

E.心肺肝肾

正确答案:B

学员提问:为什么?

解析:津液的输布主要靠脾、肺、肾、心等脏腑的功能协调来完成。

脾对津液的输布作用:通过运化功能,将津液一方面上输于肺,另一方面则将津液灌溉于全身。此两方面统属于脾之“散精”功能。

肺对津液的输布作用:主要是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于全身,外达皮毛,并通过肃降作用,将津液向下布散,以发挥津液的滋润和濡养作用。

肾对津液的蒸腾气化,是津液代谢的主宰和原动力。全身的津液,最后都要通过肾的蒸化,升清降浊,而向全身布散。

推动血液循行将津液输布至全身。

4、气不摄血可见()

A.刺痛难忍,固定不移

B.头晕眼花,心悸怔忡

C.闷胀疼痛

D.胀痛刺痛

E.面白乏力,皮下出血

正确答案:E

学员提问:气不摄血为什么可见皮下出血呢?

解析:气不摄血可有气虚和血溢脉外的表现,故有面白乏力、出血表现,其中出血可有多种表现,皮下出血属气虚不摄血,血不行脉中,溢于肌肤所致。

【中药学】

5、患者,女,30岁。突发皮疹,为红色粟粒状,每遇热或在阳光下即发,舌边尖红,苔薄白。治以祛风散热止痒,宜与蝉衣、薄荷等配伍的药物是()

A.苦参

B.白僵蚕

C.地肤子

D.龙胆草

E.黄连

正确答案:B

学员提问:为什么?

解析:患者皮疹为外感风热而发,白僵蚕能疏散风热而止痒,故适用于风疹瘙痒,常与蝉衣、薄荷等配伍。

6、患者,女,妊娠6个月。疲乏倦怠,嗜睡懒言,四肢无力,近来胎动不安。治疗首选药物是()

A.桑寄生

B.续断

C.杜仲

D.紫苏

E.白术

正确答案:E

学员提问:为什么?其它几味药也有安胎的作用呀!

解析:白术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患者除胎动不安外,疲乏倦怠,嗜睡懒言,四肢无力为脾气虚的表现,用白术最适宜。其他药物无健脾益气功效。

7、半夏的功效是()

A.既能燥湿化痰,又能降逆止呕

B.既能燥湿化痰,又能祛风止痉

C.既能燥湿化痰,又能解毒散结

D.既能燥湿化痰,又能理气调中

E.既能燥湿化痰,又能散结消肿

正确答案:A

学员提问:C不也可以吗?

解析:半夏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化痰,消痞散结,降逆止呕。

【临床应用】1.用于痰多咳嗽。2.用于胸脘痞闷,胸痹,结胸等症。3.用于瘿瘤、疮疡肿痛、梅核气等症。半夏又能化痰散结,可用以治疗痰湿结聚所致的瘿瘤、痰核、阴疽肿痛,或痰气互结的梅核气等病症。4.用于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解毒散结与消痞散结是不同概念。

8、风湿痹痛宜配伍()

A.温里散寒药

B.清热凉血药

C.软坚散结药

D.活血药

E.清热药

正确答案:D

学员提问:为什么?

解析:风湿痹证治疗时应配伍活血药,摘自《医宗必读》“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清代王清任曰:“治病要决,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这应该是对“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最好注释。照此广义的理解,风病当然也缘于气血失调,治疗原则就是调理气血了。血虚、血热、血寒、血瘀、血燥都可引起风证,临床中遇到风证首先要想到“治血”。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1.一男性患者,55岁,进行性厌食和上腹部胀痛,面色苍白,日益消瘦,下肢水肿,肝功能正常,大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尿常规未发现异常。其可能诊断为()

A.慢性胃炎

B.胃癌

C.慢性肝炎

D.胃溃疡

E.骶瘫

答案:B.

学员提问:选B的要点是什么??为什么不是D?

答案与解析:

胃癌各期症状

(1)、早期胃癌70%以上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出现非特异性的、类同于胃炎或胃溃疡的症状,包括上腹部饱胀不适或隐痛、泛酸、嗳气、恶心,偶有呕吐、食欲减退、消化不良、黑便等。

(2)、进展期胃癌(即中晚期肺癌)症状见胃区疼痛,常为咬啮性,与进食无明显关系,也有类似消化性溃疡疼痛,进食后可以缓解。上腹部饱胀感、沉重感、厌食、腹痛、恶心、呕吐、腹泻、消瘦、贫血、水肿、发热等。贲门癌主要表现为剑突下不适,疼痛或胸骨后疼痛,伴进食梗阻感或吞咽困难;胃底及贲门下区癌常无明显症状,直至肿瘤巨大而发生坏死溃破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时才引起注意,或因肿瘤浸润延伸到贲门口引起吞咽困难后始予重视;胃体部癌以膨胀型较多见,疼痛不适出现较晚;胃窦小弯侧以溃疡型癌最多见,故上腹部疼痛的症状出现较早,当肿瘤延及幽门口时,则可引起恶心、呕吐等幽门梗阻症状。癌肿扩散转移可引起腹水、肝大、黄疸及肺、脑、心、前列腺、卵巢、骨髓等的转移而出现相应症状。

(二)胃癌病人体征

绝大多数胃癌病人无明显体征,部分病人有上腹部轻度压痛。位于幽门窦或胃体的进展期胃癌有时可扪及肿块,肿块常呈结节状、质硬,当肿瘤向邻近脏器或组织浸润时,肿块常固定而不能推动,女性病员在中下腹扪及肿块,常提示为krukenbe瘤可能。当胃癌发生肝转移时,可在肿大的肝脏触及结节状块物。当腹腔转移肿块压迫胆总管时可发生梗阻性黄疸。有幽门梗阻者上腹部可见扩张之胃型,并可闻及震水声,癌肿通过胸导管转移可出现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晚期胃癌有盆腔种植时,直肠指检于膀胱(子宫)直肠窝内可扪及结节。有腹膜转移时可出现腹水。小肠或系膜转移使肠腔缩窄可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肠梗阻。癌肿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时出现腹肌板样僵硬、腹部压痛等腹膜刺激症状,亦可浸润邻近腔道脏器而形成内瘘。

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均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常为黑便。少部分早期胃癌可表现为轻微的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即黑便或持续大便隐血阳性。多见于息肉样和溃疡样早期胃癌,为病灶表面糜烂或癌肿侵犯毛细血管,引起长期少量出血所致,也可见于病灶较平坦的早期胃癌中各亚型。其特点是不易为药物治疗所控制。

胃溃疡一般不会出现进行性厌食,日益消瘦,大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

2.肝硬化患者出现腹大胀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色晦暗黧黑,胁下癜块,面、颈、胸壁等处可见红点赤缕,手掌赤痕,口千不欲饮,或大便色黑,舌质紫暗,有瘀斑,脉细涩。治疗选()

A.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B.实脾饮加减

C.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D.调营饮加减

E.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加减

答案:D.

学员提问:为什么?

答案与解析:

肝脾血瘀型:腹大坚满,青筋怒张,颈、胸背、面颊散在红痣血缕,手掌赤痕,胁腹攻痛,口唇色黯,舌质紫黯或瘀斑,脉细涩。治以活血化瘀,行气利水。方用调营饮加减。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脐周腹部闭合性损伤时出现中上腹刀割样疼痛,伴发热、呕吐,X线膈下游离气体,腹穿抽出黄绿色液体,应怀疑

A、肝破裂

B、右肾损伤

C、空肠损伤

D、十二指肠破裂

E、胰腺损伤

答案:C.

学员提问:为什么不选D

答案与解析:

十二指肠破裂腹痛常在右上腹或腰部持续性疼痛并进行性加重,可向右肩及右睾丸放射,右上腹及右腰部有明显的压痛。

该患者疼痛部位位于中上腹部,所以,考虑是空肠更贴切。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

在孕妇腹壁上听诊,与母体心率相一致的音响是()

A.胎心音

B.子宫杂音

C.脐带杂音

D.胎动音

E.肠蠕动音

答案:B.

学员提问:为什么?

答案与解析:

子宫杂音为血液流过扩大的子宫血管时出现的吹风样低音响,可出现一种性质为吹风样,但音调低沉有力的响声,杂音均与孕妇心率数相一致。故答案选择B.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8~14岁小儿每分钟脉搏约为()

A.70~90次

B.80~100次

C.l00~120次

D.110~130次

E.120~140次

答案:A.

学员提问:为什么会比正常人少?

答案与解析:

正常成人的脉搏为75次左右,8~14岁小儿每分钟脉搏约为70~90次。已经接近正常成人的脉搏。一般情况下,脉搏的次数与强弱和心搏次数、心肌收缩力一致。故计数脉搏即代表心率,但在心律失常(如过早搏动、心房纤维性颤动等)时,心率和脉搏可不一致,应分别计数。脉搏数在婴幼儿及儿童时期都易受外界影响而随时变动,一般年龄越小,心率越快。正常小儿的脉率为:新生儿每分钟120~140次;1岁以下每分钟110~130次;2~3岁每分钟 100~120次;4~7岁每分钟80~100次;8~14岁每分钟70~90次。当发热、体力活动、哭闹或精神紧张等情况下,由于新陈代谢增加,脉搏数可适当增加。通常体温上升1℃,脉搏加快10~15次,睡眠时则减慢10~20次。

医学教育网校(www.mod66.com)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