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1、患者身热不恶寒,反恶热,烦渴喜冷饮,神昏谵语,便秘溲赤,手足逆冷,舌红苔黄而干,脉沉数有力。其证候是()
A.表寒里热
B.表热里寒
C.真热假寒
D.真寒假热
E.上热下寒
正确答案:C
学员提问:上热下寒怎么解释?
解析:上热下寒,病证名。
①寒热错杂表现之一。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致大泻不止,津液损伤,使热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则咯黄痰或血痰;寒盛于下则泄泻、肢冷、脉沉迟。
②指肾阳虚,阴寒盛于下,火不归原而虚阳上浮。
2、齿燥如枯骨者,属()
A.热盛伤津
B.阳明热盛
C.肾阴枯涸
D.胃阴不足
E.肾气虚乏
正确答案:C
学员提问:为什么不是胃阴不足而是肾阴枯涸?
解析:胃阴已伤的牙齿表现为干燥,而牙齿燥如枯骨,多为肾阴枯竭、精不上荣所致,可见于温热病的晚期,属病重。肾在体为骨,牙齿属骨骼的一部分,故有齿为骨之余之说。牙齿与骨同出一源,由肾中的精气所充养,故《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说:“齿者,肾之标,骨之本也”。牙齿的生长、发育、枯槁、脱落,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有关。
3、肝阳上亢证的眩晕主要诊断依据是()
A.急躁易怒,口苦口干
B.头目胀痛,舌红苔黄
C.耳鸣耳聋,噩梦纷纭
D.口咽干燥,潮热盗汗
E.腰膝酸软,头重足轻
正确答案:E
学员提问:为什么?
解析:肝阳上亢证:辩证要点:以头目眩晕胀痛、腰膝?软、头重脚轻、病程较长为辩证依据。
4、面色黄的主要原因是()
A.阴寒内盛
B.脾虚湿蕴
C.心肺气虚
D.肾阴亏损
E.肾阳不足
正确答案:B
学员提问:为什么?
解析:脾气虚证:脾气不足,久延不愈,可致营血亏虚,而成气血两虚之证,则形体逐渐消瘦,面色萎黄。
寒湿困脾证:湿阻气滞,气血不能外荣,故见面色黄晦。脾为寒湿所困,阳气不宣,胆汁随之外泄,故肌肤面目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
湿热蕴脾证:湿热内蕴,熏蒸肝胆,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故皮肤发痒,面目肌肤发黄,其色鲜明如橘子。
【诊断学基础】
5、反复发作的呼气性呼吸困难,主要见于()
A.气道异物
B.支气管哮喘
C.大叶性肺炎
D.肺不张
E.气胸
正确答案:B
学员提问:为什么不是C?
解析:呼气性呼吸困难,由于肺组织弹性减弱及小支管狭窄所致的呼吸困难,其特点为气流呼出不畅,呼气费力,呼气时间延长,常伴有哮鸣音。见于支气管哮喘,各种原因引起的阻塞性肺气肿,痉挛性支气管炎等。
6、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病人可见面容是()
A.苦笑面容
B.无欲貌
C.满月面容
D.肢端肥大面容
E.黏液水肿面容
正确答案:E
学员提问:其他面容是什么病?
解析:粘液性水肿面容:面色苍白,险厚面宽,颜面浮肿,目光呆滞,反应迟钝,眉毛、头发稀疏,舌色淡、胖大。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苦笑面容:发作时牙关紧闭,面肌痉挛,呈苦笑状。见于破伤风。
满月面容:面圆如满月,皮肤发红,常伴座疮和小须。见于库欣综合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
肢端肥大症面容:头颅增大,脸面变长,下颌增大,向前突出,眉弓及两颧隆起,唇舌肥厚,耳鼻增大。见于肢端肥大症。
慢性病容:面容憔悴,面色晦暗或苍白无华,双目无神,表情淡漠等。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肝硬变、严重肺结核,恶性肿瘤等。
7、人体密度最高的组织是()
A.皮肤
B.脂肪
C.肌肉
D.结缔组织
E.骨骼
正确答案:E
学员提问:为什么?
解析:按照人体组织密度的高低排列,依次为骨骼、软组织(包括皮肤、肌肉、内脏、软骨)、液体(血液及体液,密度和软组织相似。),脂肪和存在人体内的气体。
8、女性,38岁,素有胃溃疡病史10多年,l个月来发作,且上腹部胀痛加重,2天来反复呕吐隔餐或隔日食物。查体:消瘦,有胃型、胃蠕动波及逆蠕动波。临床诊断为幽门梗阻。下列对确诊有意义的体征是()
A.肝肿大
B.脾肿大
C.上腹部压痛
D.空腹或餐后8小时有振水音
E.腹部静脉曲张
正确答案:D
学员提问:为什么?
解析:胃内容物通过幽门因难,胃肌强烈收缩,有时可见胃蠕动波,蠕动波由左向右,走向幽门方向,止于该处。在空腹时,轻轻用手扶双佣腰部,然后左右摇动,可听见胃内水的振动声音。一般正常人在空腹时是没有振水音的,而大约2/3幽门梗阻患者可有明显的振水音,这提示胃内积聚液多,排空不畅。
【中医基础理论】
饮在肠间的为()
A.痰饮
B.悬饮
C.溢饮
D.支饮
E.留饮
学员提问:为什么?
答案与解析:
答案:A。
仲景《金匮要略》,始有痰饮之名,更以痰饮咳嗽,列为专章。谓饮有四种:即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又提及留饮、伏饮,后人因有五饮、六饮之名。但所谓留饮、伏饮,是指水饮留而不行,伏而不出,实指饮病之新久浅深,四饮也不外于留、伏之理,并非四饮之外,另有留饮和伏饮。更有增?饮、流饮为八饮者,殊不足采。据《金匮要略》所论,痰饮仅属饮中之一种,而诸饮又俱统于痰饮,痰饮每多相提并论。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其所谓留饮,即饮之留而不行者。伏饮,即饮之伏而不出者。饮的病证特点饮在肠间,则肠鸣沥沥有声;饮在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饮在胸隔,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饮溢肌肤,则见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重。
【中药学】
治疗脾肾虚寒,久泻,五更泄泻者,宜选用的药物是()
A.肉桂
B.吴茱萸
C.细辛
D.丁香
E.白术
学员提问:为什么?
答案与解析:
答案:B。
吴茱萸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主治之一就是:虚寒泄泻。本品性味辛热,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为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多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同用,如四神丸(《校注妇人大全良方》)。
【方剂学】
患者黄某,往来寒热,胸胁满闷,呕吐不止,心下痞硬,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治宜选用()
A.小柴胡汤
B.大柴胡汤
C.防风通圣散
D.枳实消痞丸
E.枳实导滞丸
学员提问:大,小柴胡如何区别?
答案与解析:
答案:B。
大柴胡汤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因兼阳明腑实,故去补益胃气之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热结之证。因此,本方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在治法上,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但与阳明腑实并见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医方集解》说:“少阳固不可下,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总之,本方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又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说:“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然较小柴胡汤专于和解少阳一经者力量为大,名曰“大柴胡汤”。
【针灸学】
学员提问:请说说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情况?
答案与解析:
1.头面部
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部、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及枕项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头侧耳颞部。由于手三阳经止于头,足三阳经起于头,手三阳与足三阳在头面部交接,故说“头为诸阳之会”。另外,足厥阴经从颅内止于头顶部。
2.四肢部
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具体如下:
(1)上肢内侧面是:手太阴经在前缘,手厥阴经在中线,手少阴经在后缘。外侧面是:手阳明经在前缘,手少阳经在中线,手太阳经在后缘。
(2)下肢内侧面是:足太阴经在前缘,足厥阴经在中线,足少阴经在后缘(内踝上八寸以下,足厥阴肝经在前缘,足太阴脾经在中线)。外侧面是:足阳明经在前缘,足少阳经在中线,足太阳经在后缘。
3.躯干部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三阴经行于腋部;足太阳经行于腰背部;足少阳经行于体侧面;足三阴经及足阳明经行于胸腹部,其中,自胸腹正中线向外的顺序依次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中医诊断学】
小便不畅,点滴而出是()
A.癃
B.闭
C.淋证
D.尿失禁
E.遗尿
学员提问:请讲解各症状特点?
答案与解析:
答案:A。
癃闭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导致的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小便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其中以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以小便闭塞,点滴全无,病热较急者称为“闭”。癃和闭虽有区别,但都是指排尿困难,只是轻重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多合称为癃闭。
淋证是指因饮食劳倦、湿热侵袭而致的以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为主要病机,以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尿失禁是由于膀胱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而丧失排尿自控能力,使尿液不自主地流出。
遗尿,也叫尿床,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
【医学教育网校(www.mod66.com)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