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答疑周刊》2010年第3期

【针灸学】

一、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A.头面部

B.肘膝部

C.胸中

D.心中

E.手足末端

答案:C

学员提问: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另外两阴经才在胸中交接,光选胸中对吗?

解析:

《灵枢·逆顺肥瘦》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即:手三阴经均起于胸中,从胸走向手,在手指各与其相表里的手三阴经交会;手三阳经均起于手指,从手走头,在头面各与其同名的足三阳经交会;足三阳经均起于头面部,从头走足,在足趾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经均起于足趾,从足走向胸腹,在胸部各与手三阴经交会。(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胸中包括心中,故本题则选胸中更全面。

本题重在掌握十二经的走向与交接规律,需牢记,可应付很多考题。

祝您学习愉快!

二、经脉循行中,不与目内眦或目外眦发生联系的是()

A.手少阳三焦经

B.手太阳小肠经

C.手阳明大肠经

D.足阳明胃经

E.足少阳胆经

答案:C

学员提问:为什么?

解析: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与目内眦或目外眦无关。祝您学习愉快!

【诊断学基础】

胸骨左缘第l、2肋间及其附近区域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

A.二尖瓣狭窄

B.二尖瓣关闭不全

C.动脉导管未闭

D.主动脉瓣狭窄

E.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答案:C

学员提问:为什么不是D?

解析:

动脉导管未闭

临床症状:1、症状:分流量小,常无症状。2、体征:心尖搏动增强并向左下移位,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胸骨左缘第Ⅱ肋动脉导管未闭间偏外侧有响亮的连续性杂音。向左上颈背部传导。伴有收缩期或连续性细震颤。出现肺动脉高压后,可能仅听到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二音亢进及分裂,肺动脉瓣可有相对性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分流量较大时,由于通过二尖瓣口血流增多。增速,心尖部有短促的舒张中期杂音。可有周围血管体征,包括:颈动脉搏动增强,脉压加大,水冲脉,毛细血管搏动。枪击音和杜氏征等。

祝您学习愉快!

【药理学】

男性,30岁,有癫痫病史,现确诊肺结核,选用抗结核药时应慎用药物是()

A.利福平

B.异烟肼

C.乙胺丁醇

D.吡嗪酰胺

E.对氨基水杨酸

答案:B

学员提问:为什么?

解析:

异烟肼有神经系统毒性。其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常因用药过量所致,出现昏迷、惊厥、神经错乱,偶见有中毒性脑病或中毒性精神病。因而有癫痫、嗜酒、精神病史者慎用。其发生可能与维生素B6的利用降低有关,因此时抑制性递质GABA生成减少。

祝您学习愉快!

【传染病学】

一、暴发型流脑的临床特点()

A.头痛、腰痛、眼眶痛

B.高热、惊厥、休克、呼吸衰竭

C.心悸、气促、相对缓脉

D.高热、瘀斑、休克、呼吸衰竭

E.发热、皮疹、脾大

答案:D

学员提问:B为什么不正确?

解析:

暴发型的流脑临床表现:

1.易感人群年龄无定暴发性流脑多见于儿童。一般认为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为流脑的最易感人群,年龄越大,发病率越低。

2.起病急骤、发展迅猛一般脑膜炎球菌先侵入上呼吸道,1~2天后进入血循环,再1~2日侵入脑脊髓系统,而暴发性流脑发病几乎没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短时间内即出现败血症或/和脑膜炎表现,很快进入重症期,危及生命。

3.病情凶险、险象环生临床根据其凶险表现又分为三型:(1)败血症休克型,以迅速出现循环衰竭为特征,表现为突发高热、寒战、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指端发绀,脉细速,血压明显下降或不能测出,少尿或无尿。皮肤瘀点、瘀斑迅速增多融合成片;内脏甚至肾上腺也有出血病变,发生广泛的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很快衰竭。(2)脑膜脑炎型以严重颅内高压为本型特征,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而剧烈地呕吐,血压升高,脉搏缓慢有力,反复或持续惊厥,迅速陷入昏迷。(3)混合型兼有上述两型的表现,是病情最重的一型,病死率极高。即使应用抗菌素,该型病死率仍在10%以上。

答案应选D.高热、瘀斑、休克、呼吸衰竭。

祝您学习愉快!

二、患者男性,50岁。ALT反复升高8年,略感乏力,右上腹不适。化验:ALT124U/L,白蛋白40g/L,球蛋白35g/L,总胆红素16.2μmol/L,血清抗-HAVIgM阴性,抗-HBs阳性,抗-HBc阳性,抗-HCV阳性。诊断应考虑()

A.病毒性肝炎,慢性,甲、乙、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

B.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

C.病毒性肝炎,慢性,丙型

D.病毒性肝炎,慢性,乙、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

E.病毒性肝炎,慢性,甲、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

答案:D

学员提问:问抗-HBV阳性,抗-HBc阳性,抗-HCV阳性各说明什么?

解析:

抗-HBs阳性:见于乙肝恢复期、HBV既往感染者和乙肝疫苗接种后。

抗-HBc阳性:表示体内病毒复制,传染性强。

抗-HCV阳性:可诊断为HCV感染,及丙肝。

祝您学习愉快!

【中医基础学】与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

A.脾胃

B.肝胆

C.心肾

D.肝肾

E.肝肺

学员提问:请问老师,气机失调有什么表现?谢谢!

答案与解析:答案选E。

人体之气的运行流畅,升降出入之间的和谐统一,称为气机调畅、气机调和。反之,气的运动不利,有所滞涩,或升降出入之间失却协调平衡,可统称为“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多由情志内伤、邪气留滞,或脏腑经络等功能障碍所致。常见的气机失调状态,大体上可分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五种。 气滞:亦称气郁,是指气的运行不畅而停滞或郁结不散的病理状态。 气滞的病理表现因其气滞部位、脏腑的不同而异。气滞的证候表现甚多,但因其主要病机为气机郁滞不通,故多以气滞部位的闷、满、胀、痛为主。 气逆:是指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而导致脏腑之气向上冲逆的病理状态。气逆以肺气、胃气、肝气上逆为多见。 不同脏腑的气逆,其病理表现虽各不相同,但均呈现气自下向上冲逆的特点。 气陷:又称中气(脾胃之气)下陷,是以气的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气陷的形成,多与脾气虚衰有关。脾主升清,故气陷往往是脾气虚弱、无力升清的进一步发展。中气下陷的病理表现多见小腹坠胀,便意频繁,或见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肾下垂等。由于气陷多在气虚基础上发展而成,故中气下陷每可兼见神疲乏力,气短声怯,面色不华,脉弱无力等气虚症状。

【中医诊断学】某男,25岁,午后潮热,身热不扬,胸脘痞闷其舌象应是(  )

A.舌红苔黄燥

B.舌绛而干

C.舌淡苔滑

D.舌红苔黄腻

E.舌红有裂纹

学员提问:请老师比较潮热可见于哪些病证?

答案与解析:答案选D。

潮热是指发热有定时现象,或发热的病人,到了一定的时间其热势升高。为邪正斗争所致,既可见于外感热病,又可见于内伤杂病。

1.潮热日前而发,伴有腹胀腹痛,便秘,或下利,心烦,谵语,舌红,苔黄燥,脉沉实有力者,是阳明腑证。为阳明热盛,肠胃有实热之邪结聚所致。

2.午后潮热,身热不扬,伴头身困重,胸脘痞满,腹胀便溏,口渴不欲饮,泛恶,舌苔厚腻,脉濡数者,是湿热留恋气分证。为湿热留恋气分,湿遏热伏所致。

3.午后潮热,伴颧红,咽干口燥,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神疲乏力,心烦,舌红少津,脉细数者,是阴虚内热证。为余热未尽,阴虚内热所致。

4.午后潮热,伴干咳少痰,失眠,盗汗,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者,是肺肾阴虚证。为肺肾阴虚,津液亏损所致。

【中药学】羌活为治疗何种头痛之要药(  )

A.少阳经头痛

B.肝经头痛

C.太阳经头痛

D.阳明经头痛

E.风热头痛

学员提问:老师,为何选C?

答案与解析:答案为C。

羌活

[功效]散寒解表,祛风湿,止痛。

[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头痛身疼。本品辛温,气雄而散,发表力强,主散太阳经风邪及寒湿之邪,有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之功,故善治风寒湿邪龙表,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痛者,常与防风、细辛、苍术、川芎等药同用,如九味羌活汤;若寒湿偏重,头痛身重者,可配伍独活、稿本、川芎等药,如羌活胜湿汤。

2、用于风寒湿痹,肩臂疼痛。本品辛散祛风、味苦燥湿、性湿散寒,能去除风寒湿邪,通利关节而止痛,且作用部位偏上,故善治腰以上风寒湿痹,尤以肩背肢节疼痛者佳,多伍防风、姜黄、当归等药同用。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因冲气上逆而导致的妊娠病有(  )

A.子烦与子悬

B.子悬与恶阻

C.恶阻与子嗽

D.子嗽与子悬

E.子烦与子嗽

学员提问:请老师解释子悬、子嗽、子烦均为何病?

答案与解析:本题答案为B。

子悬,病名。《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二:“紫苏饮治妊娠胎气不和,怀胎迫上胀满疼痛,谓之子悬。”亦名子朝、胎气上逆、胎上逼心、胎气上逼。症见妊娠期中胸腹胀满,甚则喘急疼痛,烦躁不安。多因平素肾阴不足,肝失所养,孕后阴亏于下,气浮于上,冲逆心胸所致。治宜理气安胎,用紫苏饮。喘加桑白皮,烦躁不安加黄芩。

子嗽,病名。《女科百问》第六十九问“妊娠而嗽者,谓之子嗽。”又名子呛、妊娠咳嗽。多因孕后血聚养胎,阴虚火动,或痰饮上逆,外感风寒所致,由于肺气失宣,气机不畅,发为咳嗽。阴虚火动者,兼见潮热颧红,短气乏力,治宜滋阴清热,用麦味地黄丸加减;痰饮上逆者,兼见咳嗽痰多,胸闷心烦,治宜理气化痰,用二陈汤加减;外感内寒者,咳嗽而兼鼻塞流涕,发热恶寒,治宜解表宣肺,用杏苏散。

子烦,病名。出王肯堂《胤产全书》。亦名妊娠子烦。多因火热乘心,以致心惊胆怯,烦闷不安。或因素体阴血不足,孕后聚血养胎,阴血虚亏,心火偏亢所致,症见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干咳无痰等症,治宜清热养阴,安神除烦,方用人参麦冬散(《妇科心得》:人参、麦冬、竹茹、茯苓、黄芩、知母、生地、炙甘草);或因素有痰饮,孕后阳气偏盛,阳盛则热,痰热互结而上扰心肺,则心烦而兼见头晕心悸,脘闷呕吐,痰多等症,治宜清热涤痰,用竹沥汤(《妇科心得》:竹沥、麦冬、黄芩、茯苓、防风)加减;若心烦而兼见两胁胀痛,乃肝郁所致,宜疏肝解郁、除烦,用逍遥散加减。

医学教育网校(www.mod66.com)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