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泻肺化瘀汤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配合自拟中药泻肺化瘀汤口服,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体征、肺部 音消散时间和总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37 %,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 %,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 0.01);治疗组症状、体征、肺部 音消散时间和总疗程均较对照组短,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 0.01)。结论:泻肺化瘀汤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满意。
【关键词】 小儿支气管肺炎 泻肺化瘀汤 中西医结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8例均来自我院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住院患儿,按单双日住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1~12岁,平均(4.26 ± 2.70)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10岁,平均(3.93 ± 2.66)岁。两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喉中痰鸣、甚至气急鼻煽,其中治疗组伴大便干结者15例、血白细胞升高者17例、MP?鄄DNA升高者6例;对照组分别为11例、10例、4例。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小儿支气管肺炎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符合《中医儿科学》中肺炎喘嗽诊断依据和痰热闭肺证证候分类标准[2]。凡符合此标准的1~14岁,并排除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肺结核、中重度营养不良、佝偻病的患儿为纳入对象。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常规给予抗感染治疗,药用青霉素类、头孢类、大环内酯类。伴发热体温超过38.5 ℃者口服美林或泰诺林,喘剧者配合普米克令舒、博利康尼雾化液雾化吸入以解痉平喘。
2.2 治疗组
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口服中药泻肺化瘀汤。药物组成:炙麻黄5~10 g、杏仁10 g、桔梗5 g、黄芩10 g、葶苈子12 g、生大黄3~6 g、枳壳10 g、虎杖 15 g、郁金10 g、生甘草3 g.痰热症状重者加金荞麦15 g、鱼腥草15 g;痰湿重者加川椒目12 g、苦参12 g;喘剧者加地龙12 g、蜈蚣末3 g(另冲);大便质稀、日超过3次者去生大黄。诸药常规煎煮,头煎、二煎混合,根据年龄大小取汁60~200 mL,装保温瓶中,1日1剂,分2~4次服完。
2.3 观察方法
两组均1周为1个疗程,治疗1周后观察疗效,并根据病情辨证调整用药。记录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肺部体征消散时间、肺部X线片改善情况以及总疗程时间。症状体征改善后复查血常规均恢复正常,MP?鄄DNA异常者于出院后3~4周复查均恢复正常。
2.4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中肺炎喘嗽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症状消失,体温正常,肺部 音消失,X线复查肺部病灶吸收,血象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减轻,肺部 音减少,X线复查肺部病灶未完全吸收;未愈: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恶化。
3.2 两组疗效比较
3.3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总疗程比较
4 讨论
小儿气管、支气管管腔狭窄,肺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易于充血,间质发育旺盛,肺泡数量较少,造成肺的含血量丰富而含气量相对较少;此外小儿免疫功能低下,防御功能尚未充分发育,容易感染。其病理变化以肺组织充血、水肿、炎性浸润为主,肺泡壁因充血水肿而增厚,肺泡内充满渗出物,从而影响通气与气体交换,造成缺氧、酸中毒,严重者出现微循环瘀血征象。
支气管肺炎属中医学“肺炎喘嗽”范畴。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阳稚阴之体,肺为五脏华盖,易为外邪所侵、内邪所干。致病外因主要责之于感受风邪,而风为阳邪,化火化热最速,即使病初感受风寒之邪,也易迅速热化。火热灼烁肺金,炼液成痰,痰热闭肺,肃降无权,出现热、咳、痰、喘、煽等本病典型证候,所以临床以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证多见。肺与大肠相表里,上下相应,肺气肃降,大肠腑气通畅;肺气郁闭则大肠腑气壅滞,浊气停聚,大肠之气不得下行,出现腹胀、便秘等腑实证候。此外,心主血,肺主气而朝百脉,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痰、瘀为肺炎喘嗽病程中主要的病理产物。本病基本病机为邪热闭肺,痰热胶结,壅于气道,气因痰阻,痰随气升,气机不畅致血行障碍,脉道涩滞,最终导致热、痰、瘀互结,肺失宣发肃降、司呼吸功能。治疗当清热泻肺开闭、降气化痰止咳,佐以理气活血化瘀。
泻肺化瘀汤由己椒苈黄丸合三拗汤加减而成,方中麻黄宣肃肺气,化痰平喘,为治咳要药;黄芩清上焦实火,消痰利气;葶苈子苦寒滑利,泻肺平喘,与大黄配伍通腑泄热,釜底抽薪,使热随便解、痰随便去,上病下取,启闭宣壅,上下相通,郁闭肺气豁然解除,有利于肺气宣发肃降功能恢复正常;椒目苦泄,行水平喘,导水从小便而去,利未成痰之水;桔梗祛痰,枳壳理气宽胸,一升一降,使肺内壅塞之气疏通,气机得畅;大黄、地龙、虎杖与郁金、枳壳配伍,清热解毒泻肺热,理气活血化瘀,改善肺部血液循环,有利于肺部病理产物消散、吸收,此即“瘀去痰才易化”之意。药理学研究证实:宣肺或泻肺利水中药能减轻肺组织水肿,减少炎性渗出,从而有利于肺部湿 音吸收、消散;通腑泄热中药能荡涤肠腑、推陈致新,使痰瘀等病理产物从下而去,排除对肺组织有害的肠源性毒素,同时使膈肌下降,增加肺血流量,改善肺微循环及通气功能,有利于肺生理功能的恢复;活血化瘀药改善肺部循环,加速肺部微循环血流,提高抗生素运送速度,有利于减轻肺组织充血、水肿和炎性渗出,促进局部病灶消散吸收。全方共奏清热泻肺开闭、通腑活血化瘀、降气止咳平喘之效,较单纯西药治疗疗效佳、病程短。须注意的是方中生大黄当中病即止,防止通下过度损伤正气。
【参考文献】
[1]王慕逖。 儿科学[M]。 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77-282 .
[2]汪受传。 中医儿科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68-74 .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病症诊断标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