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的现代理念与临床实践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的疗效及机理。方法:63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儿在急性期均采用吸氧、吸入万托林、吸入及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氨茶碱、防治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缓解期均采用糖皮质吸入疗法及万托林按需吸入治疗。观察组则根据辨证分为肺气虚弱、脾虚气弱及肾虚不纳3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玉屏风散、六君子汤及金匮肾气丸(或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1年时,其哮喘急性发作平均次数分别为(0.81 ± 0.63)次和(1.88 ± 0.87)次,经统计学处理,P < 0.01;因哮喘急性发作而住院平均次数分别为(0.06 ± 0.24)次和(0.15 ± 0.45)次,经统计学处理,P < 0.05;PEF达正常预计值人数分别为30人和25人,经统计学处理,P <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其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治疗机理推测可能与中药能调节全身的炎症细胞与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关键词】  哮喘 治疗 中西医结合 小儿

  1.1  研究对象

  将2003年3月至2004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哮喘患儿共63例纳入研究对象。具体数据见表1.

  1.2  诊断标准

  63例患儿按照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制订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试行)》和中华医学会呼吸学组制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标准[6-7]诊断。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63例患儿在急性发作期均按照《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试行)》[6]、《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7]及《哮喘危重状态的诊断和治疗》[8]中的方法给予吸氧、雾化吸入万托林、静脉点滴及口服糖皮质激素、防治感染、氨茶碱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至缓解期则将63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对照组32例,两组患儿均按上述常规给予规则糖皮质激素吸入和按需吸入万托林、小剂量氨茶碱,有过敏性鼻炎者给予氯雷他定。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根据其证属肺气虚弱、脾虚气弱及肾虚不纳分别给予玉屏风散、六君子汤及金匮肾气丸(或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其中应用玉屏风散16例、六君子汤9例、金匮肾气丸4例、六味地黄方2例。疗程:缓解后第1月,每日1剂;第2月,每2日1剂;第3月,每周2剂;第4月后酌情继续用药。

  2.2  观察指标

  (1)治疗1年内急性发作平均次数;(2)治疗1年内因急性发作而住院平均次数;(3)治疗1年后 PEF达正常预计值人数。

  2.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

  用t检验。

  3  结果

  两组患儿在治疗1年后各观察指标的差异见表2.

  4  讨论

  本文资料表明,不论是观察组还是对照组,以吸入皮质激素为主要的治疗手段?熏可使大多数哮喘患儿的病情得到长期满意的控制。当然要使哮喘患儿接受正规治疗,还必须有适合国情的哮喘管理模式[9]。在此基础上,如在缓解期能配合中医中药治疗?熏则能进一步提高疗效,达到近乎完全控制。本文资料显示,观察组31例在缓解期加用中药治疗,1年内哮喘发作平均次数次,至1年时仅有1例因哮喘发作而住院,仅有1例PEF未达到正常预计值。

  本研究之目的,旨在阐明中西医结合在小儿哮喘治疗中的可行性及其光明前景,并从炎症细胞、炎症因子等现代哮喘病因病理学的角度去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的深刻含义。

  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表明,中药方剂玉屏风散、六君子汤中的黄芪、白术、防风、茯苓、法半夏、陈皮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免疫调节作用。如近期有作者研究发现[10],益肺健脾方(主要由上述中药组成)能显著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诱导痰中的中性粒细胞、白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的水平,而这些细胞及细胞因子,在哮喘气道炎症发病中起着重要而肯定的作用;另有作者报道[11]六味地黄丸能提高肾病综合征患儿外周血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水平,这对于防止哮喘复发无疑是十分有利的。由此可以理解在应用现代医学的吸入皮质激素方法控制气道炎症的同时,采用中药全身治疗,调节患儿的全身免疫状态,对于哮喘患儿的长期治疗将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至于不同方药、不同用法对哮喘患儿体内炎症细胞、炎症因子的具体调节作用,则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Stephen T,Homer A,Leonardo M. 难治性哮喘[M]。 冯玉麟,刘春涛译。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 。

  [2]徐军。 支气管哮喘基础研究新进展[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139 。

  [3]毛兵,李廷谦,迟焕海,等。 玉屏风散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 (2):16-19.

  [4]彭平建,唐民一。 六味地黄丸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 2000,13(2):102-103 .

  [5]陈敏,宋琪雯,张力。 六味地黄丸(汤)药理研究进展[J]。 中国新医药, 2004,3(1):48-50 .

  [6]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 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1998,3612:747-750 .

  [7]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00-104 .

  [8]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哮喘危重状态的诊断和治疗[J]。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06-107 .

  [9]林广裕,许春玲,林渊液,等。 儿童哮喘防治管理模式的探讨[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3,2(4):225-227 .

  [10]王胜,季红燕,张全志,等。 益肺健脾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痰液炎症细胞计数和IL8,TNFα水平的影响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25(2):111-113 .

  [11]马以泉。 六味地黄丸对肾病综合征患儿外周血糖皮质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