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疾病,我科自2006年10月~2008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128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辨证辨病分型
1.1急性盆腔炎
1.1.1湿热蕴结型主症:畏寒、小腹坠痛、发热、阴道灼热感,舌苔干黄或黄腻、脉细数或弦紧,以痛为主症。化验WBC升高,妇检子宫和附件触痛、肥厚、包块、并有宫颈及后穹隆触痛,同时有腹肌抵抗者。
治则:清热解毒利湿,佐以行气活血。
处方:败酱草15g,连翘30g,蒲公英20g,忍冬藤30g,赤小豆30g,丹皮10g,赤芍15g,茜草10g,延胡索10g,广木香8g,枳壳10g,厚朴10g,车前草15g.每日1剂,水煎服,7d为1疗程,可连服2周。
西医治疗:服用中药时,可根据病情加青霉素800万u,左氧氟沙星0.4静滴qd,连用5~7d.
1.1.2热毒炽盛型
主症:高热、恶寒、腹坠痛、收缩压低于90mmHg,WBC>10×10 9/L,脉细数而微,舌苔光剥。西医诊断为中毒性休克型,妇检后穹隆饱满,触痛,后穹隆穿刺出脓液。
治则:养阴清热,解毒排脓。主方:人参6g,生黄芪30g,生地黄30g,五味子6g,赤小豆30g,北沙参15g,大蓟10g,金银花45g,连翘45g,水煎服每日1剂,待休克纠正后,改用湿热蕴结型全方。
西医治疗:①补液、输少量新鲜血;②后穹隆穿刺排脓后即可注入青霉素160万u(先做皮试);③可静滴广谱抗生素,头孢曲松纳3.0g,替硝唑1.2g,氨基苄青霉素5g,qd,1~2周热退后停用。继续用中药。
1.2慢性盆腔炎主症:下腹坠痛,腰骶酸痛,伴低热;脉弦,舌苔微黄。妇检子宫稍大、活动差。附件可触及压痛性包块,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型,采用清热解毒,破瘀消 法,内服外敷相结合。
内服药处方:蒲公英50g,地丁20g,金银花50g,连翘20g,白芍40g,黄芩15g,元胡20g,当归40g,川芎15g,桃仁10g,大蜈蚣2条,赤芍30g,甘草10g,每日1剂,14d为1疗程。
外敷药处方:透骨草40g,追地风30g,血竭20g,川椒20g,阿魏20g,乳香20g,没药20g,当归尾30g,赤芍30g,茜草30g,将诸药等研为细末,用布袋包装,用浅水透湿后再隔水蒸热半小时,趁热用毛巾包卷下腹部,每日敷30min,2次/d,敷毕后将布袋晾干,次日再用,每袋药可敷7次,14d为1疗程。
西药可根据病情加用抗生素或物理疗法。
2疗效观察
128例盆腔炎患者,其中急性73例,慢性55例。通过中西结合治疗痊愈达79.2%,显效率21.8%,总有效率100%.临床检查,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
3讨论
对于盆腔炎的治疗,应注意针对其病因及病机特点用药。中医认为“热易清而湿难除”,急性盆腔炎常在清热后而湿邪黏腻重浊,留恋病所,且能阻滞气机,而导致气滞血瘀,引起结缔组织增生肥厚或瘀滞成块,形成 瘕积聚,即成为盆腔慢性炎症的病理特点。校校搜集整理同时湿邪又能因郁而化热,或再与热结,则湿热之证又可重现,导致慢性盆腔炎症急性发作,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治疗时除清热利湿,解毒排脓的同时应行气活血,以疏通气机。
总之,单纯用抗生素治疗盆腔炎,难以防治因炎症浸润致结缔组织增生。而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消失佐以行气活血为主,以预防结缔组织增生为慢性期。中医采用行气活血、软坚化瘀或破瘀散结为主治,能加速炎性包块之软化、吸收,尤其是配合外用腾药透热方法可以提高盆腔炎的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