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功能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哮喘患儿肺功能的影响。方法:200707/200903门诊及留观的67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西医药物治疗相同,观察组同时应用中药口服及外敷。采用峰流速仪定期测定峰流速值,观察患儿哮喘发作次数。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肺功能明显提高,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较西医单独治疗更能有效提高患儿肺功能,加快哮喘的缓解。

关键词】哮喘/治疗;中西医结合疗法;呼吸功能试验;儿童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小儿常见的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及咳嗽,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且易发展为成人哮喘,难以治愈。目前本病发作期的治疗主要以西药为主,疗效确切,见效快;缓解期西医治疗以吸入激素为主,但长期应用可造成激素在局部的蓄积,引起一定的副反应,家长及患儿的依从性差,预防其发作西医治疗显得较困难。而从防治哮喘的长远观点来看,缓解期的治疗比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更为重要,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逐渐受到重视。本院儿科近2年来应用中药口服和外敷结合吸入小剂量激素治疗小儿哮喘,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707/200903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及留观的67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其中男39例,女28例;年龄4~14岁;病程1~5年。将67例患儿采用单盲简单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对照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其中观察组肺气虚证4例,脾气虚证10例,肺脾气虚证19例;对照组肺气虚证6例,脾气虚证11例,肺脾气虚证17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2004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会修订的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1].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缓解期的证候分型。

1.3纳入标准

 (1)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儿;(2)年龄4~14岁。

1.4排除标准(1)不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者;(2)伴有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肿瘤、重度肺气肿等疾患的患儿;(3)并发严重的心、肝、肾、脑、血液系统疾病的患儿;(4)不合作者或精神病的患儿。

1.5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用丙酸氟替卡松(葛兰素史克公司,50μg×60喷)吸入,初始剂量50~200μg/次,每日2次,发作期予雾化吸入硫酸沙丁胺醇(葛兰素史克公司,5g/L)或静脉滴注琥珀酸氢考的松(每支50mg),控制症状后,按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修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3]中对激素吸入疗法的规定应用,并适时减量。观察组缓解期根据辨证施治原则,给予健脾补肺化痰中药,用黄芪、白术、防风、陈皮、半夏、甘草、龙骨、牡蛎、葶苈子等,并随证加减。第1个月,每日1剂,以后隔天口服,总疗程3个月;并于当年夏至时节给予中药外敷(本院自拟方夏治咳喘宁,主要成分为延胡索、白芥子、细辛等,用鲜生姜汁调成糊状,外敷定喘、大椎、脾俞、肺俞),每次4~6h,隔10d1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对两组患儿进行随访6个月。

1.6观察指标

1.6.1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

 峰流速值(PEF)是反映呼吸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采用峰流速仪定期测定PEF,监测患儿治疗前后肺功能的变化。

1.6.2治疗后两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比较

 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后3,6个月时哮喘发作次数。

1.7统计学方法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

 10.0进行组间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PEF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儿P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3,6个月时,观察组患儿PEF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不同时期的PEF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at=2.5157,2.4368,P<0.05.

2.2两组患儿治疗后哮喘发作次数比较

 在治疗后3,6个月时观察组哮喘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两组治疗后患儿哮喘发作次数的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at=2.0435,2.2147,P<0.05.

观察组患儿2例未能坚持而中断治疗,对照组4人未能坚持药物治疗。

3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中医认为本病属于“哮证”“咳嗽”“痰饮”等范畴,该病以肺、脾、肾虚为本,而以风、寒、热、湿、痰、瘀为标。哮喘患儿容易感冒,感冒又诱发或加重哮喘。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即抵抗力低下是其根源所在。现代医学通过大量科研实验证明哮喘患儿是自身免疫低下为主、免疫失调为辅[3].中医的肺、脾、肾与免疫有关。笔者根据患儿脾、肺、肾三脏不足的偏重,有目的地进行补肺固表、健脾化痰治疗,以预防哮喘发作。方中黄芪益气固表;白术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固表止汗;防风除解热、镇痛抗炎作用,现代研究发现防风还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4];半夏燥湿化痰;葶苈子能泻肺平喘,可以除胸中痰饮,与黄芪配伍寒温并调,补泻兼行;甘草有健脾补气、润肺止咳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甘草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抗炎抗免疫作用[5].诸药合用,共达益气健脾补肺,调节免疫之功。同时哮喘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好发于春冬时节,此时气候转冷,伏痰遇感而引触,以至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而发病。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得天助而正盛,寒痰伏饮受制而邪衰,正盛邪衰,病情缓解。因此选择一年中阳气最盛、天气最热的“三伏天”,为本病最佳的治疗时机,选用细辛、白芥子,祛风解表、温肺化饮、豁痰和气;延胡索理气活血散寒;甘遂逐水攻痰,以鲜生姜汁调成糊状。穴位取定喘、大椎止咳平喘;膈腧宽胸理气,改善呼吸;肺俞调补肺气。通过中药贴敷穴位,使药物由皮肤渗入经络穴位,一方面药物刺激腧穴,另一方面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发挥药物和腧穴的双重作用,以养阳制阴,使宿痰得化,肺气畅通,调整脏腑功能和机体的免疫功能。本研究在采用中药治疗同时结合西医治疗,急性期予以解痉平喘抗炎治疗,缓解期予以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治疗,丙酸氟替卡松具有抗炎、抗过敏和止痉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作用,能抑制支气管渗出物,消除支气管黏膜肿胀,解除支气管痉挛,降低气道的高反应性。本组病例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3个月后PEF明显升高,患儿的肺功能明显提高,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更好改善肺功能、减少哮喘发作次数,比单纯西医治疗的远期疗效好。在缓解期口服中药和外敷中药治疗,使脏腑的内在平衡协调,可以提高抗病能力,减少了复发,使哮喘得以很好的控制,加快了激素的减量,从而减少了激素的用量,达到了“尽量以最小的激素用量控制哮喘”的目的。经临床验证,无一例出现副反应,且价廉,明显减轻了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减少了激素应用给患儿带来的副反应,也减轻了激素应用给家长带来的心理压力,提高了中医药的临床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不足之处是幼儿口服中药的依从性较差,但是家长的依从性较好。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0010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7.

[3]孔祥永,郭杰,栾斌,等.支气管哮喘患儿T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变化[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0,2(2):6870.

[4]李莉,周勇,张丽,等.防风多糖IL2体外对小鼠NK、LAK细胞活性的影响及体内抗移植瘤生长的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5):3940.

[5]雷载权,陈松玉,高学敏.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