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病32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4例均为住院患者,入院后随机分成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男14例,女18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72岁,平均49.25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26年,平均6.7年。有手术史22例,其中1次14例,2次5例,3次2例,4次1例。对照组男11例,女21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6岁,平均49.5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30年,平均6.5年。有手术史19例,其中1次15例,2次3例,3次1例。根据《临床疾病诊断标准及国家体检标准》诊断。治疗组肝内外胆管结石22例,单纯胆总管结石10例,其中6例合并胆囊结石。对照组肝内外胆管结石18例,校校搜集整理单纯胆总管结石14例,其中7例合并胆囊结石。两组病例均有右上腹痛及右上腹压痛,有轻度腹膜刺激征14例。发热53例,体温最高38.6℃。有黄疸22例。B超、CT检查提示肝内胆管扩张及结石40例,胆总管扩张及结石33例,胆囊结石1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及所含结石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病例选择

(1)全身状况尚可,无重要脏器并发症及腹膜炎者。

(2)肝胆管内泥沙样及广泛性小结石者。

(3)术后残余结石或复发,胆总管结石<1.0cm者。

2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入院后均给予头孢唑林钠及甲哨唑常规剂量静脉滴注。对照组另给予爱活胆通(德国汉堡爱活大药厂产)口服,每次服1粒,每日3次,654-2针剂10mg,每日2次肌肉注射。治疗组另给予金钱草30g,广郁金30g,黄芩2g煎汁口服。服药1h后皮下一次性注射吗啡5mg,30min后取穴太冲、阳陵泉、丘墟,用28号毫针应用泻法针刺,留针30min,每日1次。

两组均治疗5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判定疗效。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B超检查证实胆道内无结石存在。

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或结石部分排出,B超检查证实胆道内尚有结石。

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B超检查所见与治疗前相近。

3.2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9例,其中肝内胆管结石5例,胆总管结石3例,胆囊结石1例。好转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治愈2例,均为胆总管结石,好转1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5.6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4讨论与体会胆石病可属中医“胁痛”、“黄疸”等范畴。多是由肝气郁结,肝失调达,气滞湿阻,湿热蕴结于肝胆之络,致肝络失和,胆失疏泄,血络瘀滞,凝集成石所致。治疗则宜疏肝理气、清热利胆排石,故用金钱草、广郁金、黄芩组方。方中金钱草除湿退黄,解毒消肿;黄芩清热燥湿;广郁金清热解郁,活血行气,利胆退黄。3药配用共起清热、化湿、通腑、利胆、排石之作用。现代研究认为,金钱草、广郁金、黄芩均有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增加肝胆管内胆汁量,提高胆管内压,校校搜集整理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黄芩中所含小檗碱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广郁金中所含挥发油及姜黄素等可增加体内巨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功能及增加平滑肌的蠕动。胆附于肝而与肝为表里,二者在生理上关系密切,病理上亦多互相影响。所以取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之阳陵泉、丘墟、太冲3穴,采用泻法,只针不灸,以增强疏通经气,清热泻火的功效。并能增加胆道系统的规律性收缩及蠕动,缓解Oddi括约肌的痉挛。

胆石病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解除梗阻,去除病因,通畅引流。本文治疗组所采用的方法是以中药增加胆汁的分泌及排出量,再以吗啡收缩Oddi括约肌,产生胆道内胆汁短暂的滞留,内压升高,最后针刺穴位,使Oddi括约肌骤然松弛,胆道系统在短时间内收缩及运动增加,利用胆汁迅速排出的冲力,将结石一举攻下或加速排出。

综合利用中药、针刺,西药吗啡的不同作用,使之相互协调配合,加强了肝胆系统胆汁的排泄和运动功能,动员和增强了机体内在的排石能力,从而产生了由静变动和因势利导的排石效应;同时使用抗生素控制炎症,使得胆管内膜水肿消退,更利于结石的排出,同时使炎症、梗阻得到治疗。

胆石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一般的药物治疗效果欠满意,而手术治疗也难达到根治。1990年以来,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胆石病32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32例作对照。现报道如下。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