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内科消化系统不明原因之顽症,病程迁延,少数可致癌变。笔者自1995年以来,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共70例,均有腹痛、腹泻、反复血便及粘液便,经内窥镜检查证实,其中粘膜充血水肿56例,糜烂或溃疡14例,符合有关UC的诊断标准。本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单纯西药对照组。治疗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19~58岁,平均38.4岁;病程1~16年,平均4.8年。对照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18~59岁,平均38.2岁;病程1~15年,平均4.7年。内窥镜检查治疗组中肠粘膜充血水肿28例,糜烂或溃疡8例;对照组肠粘膜充血水肿28例,糜烂或溃疡6例。两组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及内窥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两组有可比性。
治疗组以中西医结合治之。中药采用自拟方结肠安康汤,药物组成:黄芪30g、白术10g、补骨脂10g、元胡9g、蒲黄10g、白头翁10g、黄连5g、五倍子6g、白芨6g,随证加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溃疡加血竭、儿茶;腹痛加广木香;便血加地榆炭、仙鹤草;腹胀满加枳壳、厚朴。一剂二煎得药液400ml,每日上、下午各服150ml,另100ml药液中加入地塞米松5mg,2%普鲁卡因6ml,每晚睡前排空大便后保留灌肠。
对照组给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1.5g,4次/日口服。另取灭滴灵0.2g,地塞米松5mg,2%普鲁卡因6ml,加生理盐水100ml,与治疗组同法灌肠。
两组观察时间均为7周,均嘱保持乐观,避免紧张,注意饮食,调养脾胃。
治疗结果
疗效参照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讨论会纪要的疗效标准分:临床治愈、有效、无效。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性状及镜检均正常,便次少于每日2次;结肠镜检查所见肠粘膜病变消失,血管纹理清晰,色泽正常;肠粘膜活检无炎性细胞浸润,腺体无异常;随访一年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结肠镜检查粘膜病变明显缩小。无效: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查均无明显变化。治疗结果,治疗组36例治愈23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34例治愈14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0.6%.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显著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
讨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祖国医学中的“肠”、“泄泻”、“久痢”等范畴,主要为脾胃功能障碍和湿胜所致。病久,往往正虚邪恋,脾病及肾则脾肾两虚;脾阳不振,大肠滑而不固;气虚无以推动血行,则见气滞血瘀,久而化瘀成痈。故治宜益气健脾温肾、清热解毒燥湿,佐以行气化瘀,止泻生肌。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免疫机制异常,遗传和精神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感染可能为本病的继发病变。笔者采用中西药内外治结合的方法,重用黄芪以补气,增强免疫功能。“气虚者难以起发,血少者难以收口”,黄芪对于腐脓、托里、收口都有较好疗效;白术、补骨脂健脾温肾,增强免疫力;白头翁、黄连清热解毒燥湿,抑制肠道中的细菌繁殖,减少进入体内的抗原;元胡、蒲黄行气化瘀,改善肠粘膜微循环;五倍子、白芨固涩止泻生肌护膜,促进肠粘膜再生、修复。
本组采用内服与灌肠相结合,灌肠使药液直达病灶,可避免或减少消化液酸碱度及各种酶对药物的影响,使药物高浓度作用于病灶而起效;有的患者病位较高,单纯直肠给药不能完全达到病灶,配合内服可以互补。激素配合中药灌肠,既增强细胞免疫,又抑制体液免疫,具有双向调节疗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且中药可减轻其毒副作用;普鲁卡因使肠蠕动减慢,血管扩张,增加药物吸收。经临床观察比较,中西药内外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好,疗程短,副作用少,具有良好的抗炎、消肿、收敛、止血、止泻等作用。,增加药物吸收。经临床观察比较,中西药内外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好,疗程短,副作用少,具有良好的抗炎、消肿、收敛、止血、止泻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