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病毒性淤胆型肝炎50例

1996~1998年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病毒性淤胆型肝炎50例,同期与运用西药治疗的42例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92例均为本院传染科住院病人,均符合1995年5月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观察组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龄15~58岁,平均35.3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病程最长6周,最短3周,平均4.2周。对照组42例,男29例,女13例;年龄16~61岁,平均34.8岁;病程最长6.5周,最短3周,平均4.3周。2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强的松10mg,每日3次口服,服药第1天后每5天减5mg,第4周后停药。5%葡萄糖液500ml+门冬氨酸钾镁40ml静脉点滴,每天1次。

观察组在上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化瘀退疸方口服。药物:茵陈30g大黄30g赤芍30g郁金30g茯苓20g白术20g山楂20g丹参15g柴胡15g牡丹皮15g

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ml,分2次服。

2组均4周为1个疗程,1疗程后判定近期疗效。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正常,总胆红素<17.1μmol;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肝功能好转,总胆红素较原值下降>50%;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或加重。

3.2治疗结果:观察组临床治愈31例,有效18例,无效1例,治愈率62%,总有效率98%.对照组临床治愈12例,有效13例,无效17例,治愈率28.6%,总有效率59.52%,2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3副作用:观察组有2例服中药后出现腹泻,每日7~10次,将大黄用量改为15g后腹泻次数减少,每日2~4次,可坚持到疗程结束。

4讨论与体会

病毒性肝炎伴发肝内梗阻性黄疸,称为病毒性淤胆型肝炎;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者称为急性病毒性淤胆型肝炎。近年来电镜观察到肝细胞内光面内质网增多,微小管绒毛减少,变平和水肿,据此认为是细胞分泌胆汁障碍所致,故称为淤胆型肝炎。5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淤胆型肝炎,尤以乙型和戊型肝炎较为常见。发病机理:①肝细胞排泌胆汁功能减退。②毛细管微丝损伤。③淤胆因子作用。④胆栓形成和胆汁返流。其病理改变主要为肝小叶重度淤胆,汇管区有小胆管增生并充满胆汁,有炎性细胞浸润。一般肝实质改变不大,故病程虽长,长可达半年以上,但一般预后较好。

淤胆型肝炎的西医治疗常用药物有:强的松和鲁米那。我们选择强的松作为主要药物。强的松为糖皮质激素,能使机体对炎症的耐受性增加,使炎症的血管反应和细胞反应降低,使毛细胆管水肿减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其抗免疫作用能降低淤胆因子对肝细胞的作用,减轻毛细胆管微丝的损伤,均有利于减少胆汁淤积与胆栓形成从而有利于黄疸消退。门冬氨酸钾镁是门冬氨酸钾盐与镁盐的等量混合物,在能量代谢和三羧酸循环中起重要作用。该药直接参与肝细胞的生理代谢,能提高肝细胞潜在能力,加速胆红素代谢与清除。

急性病毒性淤胆型肝炎可属于祖国医学之“黄疸”范畴,其病机主要为湿热壅盛,肝胆失疏、气滞血瘀。血瘀血热为其基本证型。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拟用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凉血活血之法。自拟化瘀退疸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大黄逐瘀通经,利胆退黄;丹参、牡丹皮、赤芍凉血活血,使肝细胞缺氧及淤胆减轻,防止肝细胞坏死;白术、茯苓健脾利湿,此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山楂行气消食化积,能降胆固醇;柴胡、郁金疏肝解郁。上药组方相得益彰,使肝气疏泄,脾气运化有权,清热除湿,祛瘀生新,从而加速退黄、降酶的作用。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